渼陂湖美景。
市民在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的太乙驿游玩。
8月16日,地处秦岭北麓的西安市长安区南五台被云雾环绕。
西安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之称。“八水”是指泾、渭、浐、灞、潏、滈、沣、涝八条河流。八水滋养了曾在古城西安建都的十三个王朝,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为这里的山水林湖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进入新时代,西安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人文滋养水文,以水文促人文,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年底,西安市启动“全域治水碧水兴城西安河湖水系保护治理”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打造水生态治理的西安样板,由此拉开了治水兴水的时代新篇章。
一声号令风雷动,千帆竞发启新航。西安市各区县闻令而动、千帆竞发,用智慧和力量护河治水,让水与城市和谐共生,使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碧波荡漾清风拂面来
“以前的氵皂河就是长安老城区排放雨污水的主要通道,污染极其严重,是‘黑脏臭’的代名词。”家住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水寨村的任先生对此深有感触。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氵皂河逐渐成为长安老城区的一条排污渠,垃圾成堆、气味恶臭的氵皂河曾让沿河群众苦不堪言。
“我们启动了氵皂河综合治理工程后,按照截污纳管、源头治理、景观提升的治理思路,实施城区段氵皂河截污工程,优化城市排水管网,切实解决了氵皂河城区段雨污合流、排水不畅等问题。”西安市水务局污水处理监管处处长*永福说。
与此同时,西安市水务局还在氵皂河上游段(源头)实施水源连通工程、水源补给工程和城区管线建设工程,把生态水引入氵皂河,并对氵皂河全段进行清淤、暗涵分流,拓宽河道断面,提升氵皂河排水能力。同时,改造了1.1公里明渠,建设6个“口袋公园”,整合百米绿带湖区,形成40亩湖面。
8月17日,一场小雨过后,氵皂河水清岸绿、波光粼粼,水鸟在草坪中梳理着羽毛,这就是改造后的氵皂河长安段,它还有了一个新名字——长安中央公园。
排污渠变清水河,氵皂河碧波荡漾、绿意浓浓。今日的氵皂河,已成为一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清水河、民心河。
发生巨变的不仅是氵皂河,随着国家级重点水利工程——斗门水库开工建设,十四运会主场馆配套工程——灞河幸福岸线(全运湖)建设加快推进,潏河长安公园、沣河风雅杨林、灞河左岸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很多曾经想干而未干的水生态治理工程正加速推进,许多难题得以破解。
3年来,结合城乡绿化建设,西安市大力推进堤岸、堤内、堤外立体增绿等建设,建成多层次、大绿量、高标准的护堤林带,筑牢河湖生态屏障,建成了“水清岸绿、生态健康”的水环境体系,构成了绿水绕城郭、清风拂面来的美丽画卷。
2碧水绕城犹如下江南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在蓝天白云下,绿树掩映中,游人一边畅游环城公园,一边欣赏“一波碧水绕城墙”的美景,这是多么美好的体验。
老西安们都知道,过去西安的污水、雨水直接排入护城河,水质受到污染,导致雄伟壮观的古城墙被浑水所围绕。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和生态意识的增强,作为西安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护城河经历了多次建设与维护,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近百条污水渠需要处理。
年、年、年,西安市先后三次开展大规模的护城河治理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质,改善了护城河的水污染问题。但因为没有彻底切断污水源,最终陷入了“清了堵,堵了清”的困境。
近年来经过严密论证,护城河提升改造工程开始了“标本兼治”的“大手术”——在河道两侧修建排污暗渠的同时,改建截污箱涵进行防护,最大程度实现雨污水和景观水的分离,科学系统地解决护城河及环城林带所面临的问题。在这样的提升改造思路下,年到年,西安市相继开展了东门—建国门试验段工程、建国门—朱雀门综合提升改造示范段工程、朱雀门—西门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最终完成6.2公里的护城河河道全面治理,环城公园景观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和提升。改造后,“一河碧水、林带环绕”既为城墙“穿上了绿裙”,又在城市中心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处亲水的平台。
有了前几段施工的经验积累,打通护城河西门—北门—东门段剩余8.4公里成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