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秦始皇当年修筑万里长城,其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外敌入侵,为了修建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说死人的白骨如果不掩埋的话都能和长城一般高,为此百姓怨声载道,但秦始皇是一意孤行。
秦始皇把人得罪尽了,却给后人留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长城一直都是各个朝代的主要防御工事之一。长城是一方面,每个王朝还会修建固若金汤的城墙来镇守城池。那么明朝没水泥,为何明城墙还能屹立百年?专家:材料我们舍不得用,这是什么材料呢?
建都应天修建城墙
朱元璋从一个化缘和尚参*,到成为统帅拿下应天府,只用了四年的时间,朱元璋没什么文化,但却有着一颗知人善任的心,他礼贤下士收拢了诸多的能人异士为他效力,这也是他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手下的谋士朱升曾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唯计是从。
当他拿下应天府后,就觉得这里是个好地方,便把应天作为了自己的根据地,第一个落实的主要工作就是“高筑墙”。这时候朱元璋还没有称帝,在修建城墙时只是进行第一期的简单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处理,毕竟这时候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竞争对手还在虎视眈眈。
年朱元璋终于消灭了所有的对手,正式称帝。他对应天情有独钟,便把应天作为了首都,之后他开始大兴土木修建防御工事,坚固城墙是重中之重,以筑新城为主,先后进行了二期和三期的修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就此诞生。
古人智慧令人惊叹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木制工艺可谓一流,榫卯结构坚固无比,经常使用在房屋建筑和家具用品上。但是这种工艺显然不能用在城墙上,而水泥、混凝土是现代建筑所使用的常见建筑材料,其主要性能是利用各种物质的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凝固作用,古人可不懂什么化学反应,但在古代城墙中使用什么建筑材料呢?
《左传》中记载:“成公二年(公元前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古代非常重视陵寝的修建,为了保证陵寝的坚固性,那时候就使用“蜃灰”作为建筑材料。“蜃灰”又称“蛎灰”,蛎壳煅烧生成蛎灰,其主要是氧化钙,之后用水泼蛎灰,变成氢氧化钙,看这样的化学成分与石灰已经非常相似了。
到了秦时已经普及开始使用石灰,长城中很多地段的胶凝材料都是使用石灰,可以看出古人虽然不懂化学反应,却知道石灰的胶凝性,这样的发现令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只是长城虽然坚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还是会倒塌,那么明城墙又使用什么胶凝材料而使其屹立百年不倒呢?
明朝城墙材料特殊
朱元璋为了保持城墙的坚固性,整个城墙都是以条石为基底,然后再在上面铺实夯土,夯土并不是普通的土质,而是经过严格筛选土质细腻并且带有粘性的泥土,以增加其坚实度,夯实的夯土坚固程度不差于岩石,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就为城墙的坚固打好了基底。
之后再在基底上加盖城砖,使用的胶凝材料则是用石灰加糯米汁灌浆,城垣上部用桐油和土拌和结顶,这样大大增加了城墙的牢固性,才使明城墙屹立百年不倒。《天工开物》中记载:“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砂,*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
这种特殊的胶凝材料至今还用在修补古代建筑之中,“永不隳坏”足以说明其牢固性。但是这种特殊建筑材料需要大量的糯米制成,如果用在现代建筑上那是相当的浪费,可见当初朱元璋在修建明城墙时是投入了巨资才建造而成。因此当专家检测出结果时只能说:材料我们舍不得用,实在是太浪费。
严厉监工落实个人
使用糯米汁作为粘合剂在古代并不是只在明朝出现,很多朝代都使用过这种方法,之所以没有普及,主要原因就是成本太高,但涉及到防御工事建筑上,很多皇帝都愿意下血本。《宋会要》记载,公元年南宋乾道六年修筑和州城,“其城壁表里各用砖灰五层包砌,糯米粥调灰辅砌城面兼楼橹,委皆雄壮,经久坚固。”
但是明朝城墙坚固并不仅仅是用糯米汁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严厉监工,城墙的坚固性,尤其像应天这样的首都城市,直接影响着社稷的安危,城墙必须要坚固,而要保证坚固就必须把好质量关,因此,朱元璋制定出了严厉的管理办法,那就是落实到个人。
城墙由无数块墙砖组成,在修建时每块墙砖上都要写上相关负责人的名字,从制作墙砖到搭建墙砖,都经过谁的手,必须要写得清清楚楚,一旦发生问题直接找到始作俑者进行处罚,不要以为只是罚点银钱、打几十大板了事,基本都是杀头之罪。
在这样严厉的监工之下,修建城墙的人谁也不敢马虎,想贪污受贿想都不要想,只要发生问题就是欺君之罪。按照技术有糯米胶凝材料做保障,按照管理有严厉的处罚追加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明城墙的质量必须有保障。
小结
明城墙屹立百年不倒,体现出了古人高深的智慧与精湛的技术,那时候的科技远不如现代发达,但他们却有着一颗强大的头脑,用原始的技术修建出现代技术都比不上的工艺与质量。反观我们现在有高新的技术却有很多的“豆腐渣”工程,不由得让人感到可笑。
从明城墙可以看出,质量与技术之间的微妙关系,高超的技术不一定会有精细的质量,而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才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要不古人怎么会懂得乱世用重典的道理呢?说明古人虽然科技不如现代,但他们的智慧与现代人相比,一点都不低。
参考资料:《左传》《天工开物》《宋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