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学考研8月风向标—从一而终的力量
现在暑假已经过了一大半了,各位时间利用的如何,复习的状态如何,应该停下来做一个详细深刻的自我总结,做的好的地方继续保持,做的不好的地方的马上改正。
针对近期考生出现的比较多的问题,在这里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进入梳理之前,先汇总近期比较重要的问题,可能有些考生因为专注于司考而忽略了。
近期考研信息汇总:
第一、年人大法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和目录都已经正式发布。考研模式及科目均和去年一样,唯一的变化是新增了一个专业:社会法学。
第二、对于已经工作了的考生,想镀金或者想提升知识的,可以报考非全日制的法律硕士。非全日制的法律硕士是由以往的在职升级而来的,和全日制统考的考生一样的题目一样的分数,也有双证。含金量比以往大大提升。
链接:年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科目(法学硕士+法律硕士)
第三、年人大法学考研参考书目录及推荐解析(针对18年考生)
链接:年人大法学考研参考书目录及推荐解析(针对18年考生)
第四、新书速度—《民法总则》
链接:新书速度—《民法总则》
由于民法(第七版)不知道十月份是否能够如期出版,出版程序包含很多环节,很容易出现延期情况,如果出现了延期,到了十一月十二月甚至一月份才出版就会严重影响民法的复习。所以,对于民法总则修改的内容,可先行使用本书。王利明老师主编,足够应对最新内容。
第五、《司考冲刺阶段的两个问题及心理调试》
链接:司考冲刺阶段的两个问题及心理调试
第六:今年夏令营的真题已经汇总,各专业都有,考试通会员专属,在第二阶段快递的时候发给各会员。
第七、年人大法学考研辅导资料及专业课真题库。
链接:人大法学考研全程辅导资料详情暨会员须知及服务流程
年人大法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库(—)
第八、今年最新的*治英语强化已经上传,不参加司考的,可以看看*治。英语不管是否参加司考,每天都要保持一两小时的复习时间,保持感觉,也换换脑子。司考的冲刺和高端押题揭秘也已经开始上传。有需要的会员请去下载。
在这里花点篇幅说一下。大家很多已经进入了司考的冲刺阶段,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冲刺阶段的复习速度远远快于刚开始复习的时候。可以说,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周的复习量能比得上刚开始一个月断断续续、摸摸索索的复习量,这也是要求同时司考的一个关键原因,因为有一个司法考试横在前面,你暑假会非常积极主动,也会快马加鞭的去复习,不仅大大提升法学的知识和基础,还可以加快后期背诵的速度以及融会贯通,更关键的是你有一个临考状态的锻炼,包括压力,包括分心,包括你自己梳理自己的思维,包括你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能力的锻炼到了考研冲刺的时候,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不参加司考的,此刻还在家里过着暑假,花大量的时间看着*治,打算把*治精读精学精复习,然后现在就狂背的,但是这批人最后也就是得分七十多分,甚至五六十分的也都有,因为抓的多,知识点都不精细,印象不深刻,多选题错误率高,而且现在你拿出了大把的时间去复习*治,到了后期,法学背诵的又很慢,*治又会减少时间,现在背诵的,考前依然不会很熟悉。但是那些司考完之后,经过一次重压锻炼的,再复习*治,去抓关键,抓重点,研究好多选题,背诵好主观题的押题,就足以应付*治,也很容易得到七十多分。很多人现在用全面的思维去复习*治,复习第一遍的时候,还是很垃圾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治老师发的一本全球各地的时事*治你都要记忆,这是最垃圾的一种复习方法。这样严重摊薄你的印象和效率。每年考时事*治也就是选择题考几分,但是你确要看一本书的时事*治,这样的“统筹安排”让你*治考不出优势,法学又远远的落后。毕竟,*治的重点是很明显的,每年就最后的几套押题,主观题都能够压中三十多分左右,你在考前,狂背两天就比得上很多人复习一个暑假。(经历过司考的冲刺背诵的,在考研的冲刺背诵中,心态会平和很多,背诵起来也会很高效,因为已经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的能力了,但是没有参加司考的,到了考前,你会一方面担心别人司考了,你没司考,会不会吃亏,另一方面又会因为考前的巨大压力弄的自己很焦躁,*不守舍,很容易出现眼睛看着书,脑子已经飞走的状态。)
这些都是规律,都是一波又一波,数百上千的考生不断证明的一个规律。还是那句话,你看不到后面的规律,那你就多看看我们春天发布的那些指导性文章,那些所说的规律和陷阱,你在上半年是不是多数都在经历着?年人大法学考研复习基础读本】
上面提到了*治考前冲刺的重要性,现在再来重点的强调司考冲刺的重要性。
司法考试已经被社会严重的恐惧化了。号称全国第一考,号称要看几千万的文字,号称通过率只有百分之十。所以大家觉得复习起来压力很大,但是事实上对于敢报考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的这个群体来说,真的是这样的么?通过率百分之十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无数的退伍*人,城管,边工作的人,外行人,跨专业的人去报名,还有无数的法学科班的人纯打酱油。每个考场考完最后一场的时候,有的都超过一半的人数缺考。这样总的通过率怎么可能会高?而作为敢报考人大的考生,经历过正常复习的考生,通过率是很高的,有些抓的很严的三本院校,通过率都可以有百分之七八十。一些二本三本的在同时报考人大的情况下,司考也都照样通过,一些五院四系的考生,动辄就考到多分。所以,阅读本文的这个群体有什么可害怕的?事实是不是这样,你自己去问问你们的学长学姐就知道了。
号称要看几千万文字更是夸张,每一门考试都有重点,都遵从着二八规律,很多考生现在已经进入了研习历年真题的阶段,都会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考了再考。所以,不要从这些看似真实,但却是虚假的大前提去进行推论。因为你一旦以这样的大前提去进行推论,就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复习不完了,我考不过了。因为几千万的文字你当然看不完,哪怕你看得完你也记不住,通过率只有百分之十,比考人大都难,你又自我感觉复习的不是很好,当然就容易得出复习不完考不上的结论了。很多时候,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优化思维,看到事物的本质,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优化思维的过程。如果不优化思维,自然会很容易导致你放弃。
也正因为每一门考试都有重点,都遵循着二八定律,所以,考前的冲刺阶段的安静复习,就非常重要。那些高端冲刺班的内容,押题内容,还是揭秘班的内容就要认真把握,不仅内容少,而且涵盖了最重要的考点,考察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可以帮助大家事半功倍,避免了溺死在几千万的文章中,溺死在自己焦躁的环境中。所以,如果你在现在没有很好的支点和抓手,就重点消化这些内容就可以了。
从一而终的力量上面啰嗦了这么多,下面再阐述一下本次风向标的主题——从一而终的力量!
从爱情的角度来说,我没有看见过,一个人忠于爱情,忠于婚姻,然后他却过着非常凄惨的生活的。现实中,凡是忠于爱情忠于婚姻的都是社会关系非常干净,生活中很少有矛盾,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家人,家庭关系和谐,心情愉快,整个人都散发着正能量和向上的积极,这样的人,工作怎么可能会不好?家庭关系怎么可能会不和谐?一个人家庭和谐,工作积极,怎么可能不幸福?
相反,反倒是那些有情人,有小三的人,经常会反受其乱,不仅家庭关系矛盾丛生,天天吵闹,工作上也经常会走偏。
当然,这些离我们都还远,毕竟考生中结婚的人还是非常少数的。
但是这和考研选择目标不是一样的道理么?如果你从一而终,选定了人大,就为了努力,心无旁骛,复习起来能不愉快么?而如果你每天都在夜观天象测算自己报考人大的成功率,研究很多个学校报考的人数,复试线,录取的人数等内容,你能不烦躁么?能不纠结么?你能安心投入到复习中么?
因为我们离婚姻还远,所以从一而终对于我们来说,更关键的是,我们是否都在忠于目标,忠于理想,忠于自己事前的计划安排。
上面的长篇大论,可能会让一些不参加司考的考生有些反感,那么在这里,我就要说了:何为从一而终的力量?那就是,不管你怎么选择,不管你是否选择了司考,不管你是否选择了人大,只要你在用行动去支撑你原先的选择,并且一直在践行,那就是最正确的,也是最明智的,并且最后的结果也会是最好的!
最需要批评和最需要反思的就是如下这几批人:
一开始非常雄心壮志的选择了司考和人大,并且发誓要两者同时通过,结果到了现在,已经被司考吓到了,然后自己反复考量,觉得还是考研最重要,然后就开始逐步的放弃司考,开始全部投入到司考中。一旦有了这样的思维,到了考研报名的时候,你又会反复考量,你考人大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你又选择了法大甚至选择了母校,又或者是你一开始想考民商,后来又选择了比较法,你考了分,你是选择民商法还是选择比较法有什么区别么?为何不把这种反复考量的时间去全身心的投入到复习中呢?如果你考到了分,是民商法还是比较法,又有什么区别么?
一开始并不打算司考,后来看见身边的人都在复习司考,于是你又打乱了计划急匆匆去投入到司考中,然后司考没过,又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暑假复习*治,但是看见身边很多人都在复习*治,于是又打乱计划,开始复习*治,压缩专业和英语的复习。
一开始有自己的节奏,结果一听见别人复习了十遍,自己就快马加鞭的走马观花的复习,结果除了焦躁,完全没有看到脑子里。都是考人大的人,每个人复习的一遍和遍能一样么?复习的好,一遍就可以考上,复习的不好,十遍也照样落榜,在有的人眼里,把知识都汲取了才算一遍,有的人眼里,一小时翻看一遍教材也叫一遍。能那么机械化的和别人对比么?人最怕对比,因为一对比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产生错误的、内耗的想法。
最终那些能够考上人大,能够通过司考的,绝大多数都是从一而终的,都是坚定的执行计划的,为什么我们一直反复的强调: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按部就班的复习?因为就这三点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心无旁骛就会效率高,全力以赴就会充分利用好时间,按部就班就不会焦躁,也会尽可能的减少内耗,这样的复习下去,结果当然更多的是好的。
为了强调从一而终的力量,在这里举两个生活中的小例子。
第一个例子:排队取票。
这应该每个人都会有过亲身的感受。当你在排队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当你换到另一排,你会发现,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等的越久,越感觉自己可能是站错了排。这就是神奇的墨菲定理!所以,不让自己后悔的最好办法,就是坚持!坚持自己的人生梦想而不去张望别人并受之影响;坚信自己当下的选择,不犹疑、不浮躁,做好当下、务实前行!这和考研中的计划何其相似,你不打算司考的时候,你就用尽全力的去做好考研的复习,争取能够考出优势,而不是一会打算司考,一会不打算司考,如果你是这样的思维,你在司考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在不司考的时候,同样会觉得不舒服。所以,不管是否司考,关键的是要做到从一而终!!
第二个例子:炒股。
因为大家都还是考生,所以很少有去炒股的。但是这个例子更能说明从一而终的力量。
股市中非常重要的定律就是:一赢,两平,七亏!也就是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是可以盈利的。七个人是亏损的。
股市中更重要的一个定律就是:最容易亏损的就是那些:频繁换股,追涨杀跌的。自己买的股票不涨,看见别的股票涨了,于是就去买那个涨的,结果往往是刚买进去就开始跌了,反而自己之前买的那个股票又涨了。这和排队买票的定律不是一样的么?如果你只收着自己的那一只股票呢?早晚都会涨起来。
还有另一种情况,一只股票从5块钱涨到50元,但是期间肯定不是直线上涨的,肯定是有波动的。比如说,你一开始5块钱的时候,买了股,花了五千,然后涨到了10块钱,你突然觉得这只股很能涨,想盈利更多,于是你加大筹码,又买了一万股,结果涨到了11块,你觉得自己神机妙算,做的很对。但是股票不是一直涨的,肯定会回调的,结果从11块跌倒9块,因为你加大了筹码,之前赚的块和0块,已经又跌回去了,总体上又亏了,因为你此时一共卖了一万一千股,筹码很重,拿在手里心惊胆战,加上又怕继续跌,所以,你在亏七千的时候卖出去了,然后这只股票又跌倒8元钱,此时你庆幸,少亏了1了。这就是你频繁买入卖出的后果。可是后来,这只股票又涨到了20了,甚至几经台阶,涨到了50!此时你的肠子都会悔青的。有人说,为什么不在涨回来的时候再继续买?一旦是大的筹码你割肉了,就很难再有决心买进去了。事实上,如果你坚定一开始的选择,你就看好这只股票,你长期拿着,哪怕你拿不到50,就算你拿到30元,一万一千股,一股盈利20元,也可以赚20多万,而因为你的不从一而终,不坚持,反而亏了七千外加一条悔青的肠子。
这又是什么原理呢?这是因为:计划是理性的,现实的处境是感性的,而感性就容易导致冲动,容易导致做出错误的决定。为什么那些大的基金可以赚钱?就是因为他们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都要有数据支撑,然后看好一只股买进去长期持有。不管中间涨多少,还是跌多少,都不会动。直到涨到自己心中满意的时候再卖掉。而如果你不从一而终,每天都是买进卖出,盯着股票上涨下跌,处于现实的处境的时候,看见账户里的钱快速变少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不冲动,不去卖掉,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杀跌。更何况,在股票下跌的时候,很多有关这个股票的负面消息就又都出来了,吓得你不得不赶紧卖出,杀跌只有一个结果:那即是亏损!这就像之前同事买的一直雄安股票,盈利百分之四十多,再上涨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个公司是雄安地区的大地主,未来一定会涨到多少钱,但是一旦下跌了,大多数人又都会说,这就是一个卖裘皮的垃圾公司。可是,在一个月之间,这个公司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么?这就是现实的处境都是感性的,感性就容易导致错误的判断,而庄家正是利用这样的心理去让散户亏钱的。
而长期看好一只股票的话,从一而终,绝对会有丰厚的回报。就简单拿着苏宁云商来说,阿里巴巴投资一百多个亿到苏宁云商,以近十六块的价格买进,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非常牛逼的团队进行充分全面的调研和互补才进行这样的战略投资,后来苏宁云商跌倒八九块的时候,都没人敢买,这不就是闭着眼睛盈利么?小编的一位同事在股灾的时候入市,亏了几十万,后来就是靠着苏宁云商回了本,多一点耐心,多拿几个月,10块买进去,12块卖出去,反复做波段,买十万股,一年做一两次波段就足够了,一次波段就可以赚20万。要是买二十万股呢?甚至同事去年盈利了百分之一百六十五,投进去一百万,一年就盈利一百六十五万。今年因为雄安新区的设立又盈利了百分之四十多。为什么他可以迅速的从菜鸟变成那十分之一里的人?就是因为他反复的看考试通推送的文章,不断的去优化自己的思维,梳理自己的思维,反复的看透事物背后的博弈(甚至内部还有优化思维的训练,这一点都不是笑话和吹牛逼,像这样思维梳理的文章,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珍贵,当成了*鸡汤,甚至有些理解力非常差劲的考生,在我们反复强调思维优化的重要性的时候,他看不到这些文章就是在思维优化,还要要求我们给他讲一讲思维优化。。这种考生想考上人大,绝对是不可能的。像这种结合心理学,结合实际的案例去分析的,你要是去找心理医生,一小时起码上千计算,而你现在只需要打开wifi就可以免费看到!),更关键的是,在股灾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说过,快把钱还给我,我再也不炒股了,更不会去埋怨国家,埋怨新股发行多,因为一旦这样说了,你的思维就绝对不可能梳理好的。就像如果有人考了一次人大落榜了,就说人大真的太难了,或者说人大太黑了,再也不考人大了,他这辈子还有可能和人大有缘么?股市里一个很简单的理论:既然追涨杀跌是百分之七十亏,那么,反过来,追跌杀涨不就可以做到百分之七十的赢了么?这是多么简单的操作?
这与考研又是何其相似,考研中的定律就是:放弃就会失败!那么,不放弃不就大概率会成功了么?计划是理性的,你在选择人大的时候,都是经过充分的调研,甚至包括自己的一鼓作气。但是考研的过程怎么可能会是一帆风顺?怎么可能会是没有障碍?可是如果你一旦遇见了障碍和困难,你就开始变得感性,你就会觉得同时司考和人大搞不定了,于是你就会想出来无数个你不可能同时搞定的理由:你基础不好,你不够努力,你心情焦躁,你时间不多,复习内容太多。可是,难道你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道你之前决定同时司考和人大的时候,你的基础是很好的,你是很努力的,你是一点没有压力的,你的时间是足够多的,复习内容是及其少的??
所以,上面详细阐述了两个例子,并且和考研进行对比,让大家知道从一而终的力量,不管如何选择,只要是对选择负责,对目标负责,做到从一而终,结果一定不会很差的!
希望大家能够认可:坚持自己一开始的选择,是最舒服的,只有选择变多了,才会变得纠结和焦躁。
祝大家在暑假里能够继续进步!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点点帮助,请动手点个赞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