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二三里资讯
城墙诉说着西安的历史,而现在我们更需要有人把城墙诉说的历史更好地转述,并让更多人听到。近日,西安城墙上就多了3位这样的义务解说员。
图说:从左到右依次为郭师傅、马潘、封师傅和高师傅
“来城墙摸摸砖拍拍照远远不够”
近日,不少常来西安城墙遛弯的市民发现:南门多了几名免费解说员。市民周先生说:“我特意问了,解说确实不收费。”
3月14日,华商报记者来到城墙寻找义务解说员。下午2时许,76岁的高师傅穿上特制的服饰“上岗”,站在南门瓮城对着西安城墙的变迁图侃侃而谈。
高师傅生在宝鸡,上世纪40年代随父母来到西安,至今已70余年。退休前,高师傅在一家科研单位工作,退休后他干过义务辅警。近几年因老在城墙遛弯,他发现部分游客来城墙转一圈、摸几块有年代的砖、拍几张美美的照片,就把城墙逛完了?!
“我有时走着听着,发现其实有的游客提了很好的问题。比如,现在西安的城墙是明城墙,那唐城墙和现存城墙有什么不同等等。游客边走边问就是没人答,只好装着疑问回去了,这多可惜啊。”高师傅说,“我认为,在西安城墙上游一圈,起码应了解古长安史上著名朝代的标志性事件,弄清城墙大致变迁等。”
年12月起,高师傅几乎天天在城墙义务解说,把他对城墙的所知毫无保留地贡献给愿意聆听的游客。他的解说涉及长安城的变迁、唐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的演变等重要历史事件,还涉及像朱雀大街为何要修那么宽等趣闻。
“不少游客都说听了我的解说涨知识,这就够了。”说到这儿,高师傅略显得意。
“听到有游客‘抱怨’我替城墙‘委屈’”
71岁的义务解说员封师傅,退休前是电力系统一名自动化安装工程师。
“大约6年前,也是在城墙上遛弯锻炼身体,我常遇到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瞅着‘光秃秃’的城墙抱怨上了当,甚至说被忽悠等。作为老西安,我替城墙委屈、气愤。”封师傅说,“才有了‘说城墙’的冲动。”
这些年间,只要遇到有疑问、不满的游客,封师傅坚持上前用自己所知“解惑”。“当然也遇到不少尴尬,尤其是年轻的女游客,会满脸狐疑、一脸不信任,然后转身就走。而中老年游客通常在确认不收费后,才敢接话。”封师傅说,“有人问我受着陌生人的白眼图个啥。那我还真就图让更多人了解咱西安城墙,感受每一块有年代的砖头想说的话,这是咱作为西安人必须要给老祖宗们干的事儿。”
56岁的义务解说员郭师傅,原是一名园林工作者,内退后干起了网络主播,专门在直播平台推广西安。“我从年4月开始定期在城墙解说,当时受疫情影响外地游客没法来西安,我想通过直播城墙让他们先粗浅地了解城墙的前世今生,实地参观时才会更有收获,起码知道逛城墙要看些啥。”郭师傅说。
3名义务解说员都感叹:当好解说员可不容易,要有很强的知识储备,还要巧妙化解游客的“刁难”,但他们也自认有“优势”。“通常,专业解说员会有一套固定的解说词。而我们讲述的都是各自了解的城墙和历史,尽管会出错,但也许会让游客了解更多有关城墙的逸闻传说,让他们好奇古长安。当然我们3人也在不断学习,像《城门史话》、《西安城墙》、《西安古城墙》这些专业书籍我们可都看过,也会随着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讲解。”郭师傅说。
“主要在游客量大时服务欢迎更多文化老者加入”
年3月,上述3位义务解说员成为西安城墙景区打造的“文化老者”,正式上岗。
他们的发现人——西安城墙景区号解说员、城墙金钥匙服务专员马潘说:“西安城墙的游客服务部一直筹备一档‘土著谝长安’的策划,想邀请本地的文化老者来城墙、讲城墙,为更多游客讲述各种生动有趣的城墙故事。而这3位老者不止一次为游客讲城墙、发自内心热爱城墙,和我们的策划理念完全契合。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热爱城墙、有自己独一份城墙故事的本地文化老者加入,为更多游客讲好西安城墙。”
当问到他们是否会抢讲解员的饭碗时,马潘说:“目前,3名‘文化老者’主要在游客量大时上岗,一般是上午10:00—11:30.下午3:00—5:00在南门瓮城为游客们解说,并按照游客需要推荐更合理的路线。因游客需求不同,不存在抢饭碗的问题。”
对此,西安城墙景区新闻发言人李佳洁说:“西安城墙景区以守护历史责任、践行文化使命为己任,不断为大家带来越来越多的便民活动,同时我们也希望以这样的方式,不断让大家亲近历史、感受人文、领略大西安的文化魅力。”
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