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城市观念中,城不可无墙,“城”字本身亦有城垣之意。城墙缘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同时也是城市威权的象征。城壁楼橹之类的营建都有助于聚形达气以壮官府之声势,是帝制时代政治意象中的权力符号。
西南城角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其明城墙至今仍保存完好。我们所说的西安城墙,一般是指今陕西省西安市的5A级景区——西安明城墙。实际上,纵观西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城墙从一开始就守卫着这座十三朝古都。但保存至今的却只有坐落在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的西安唐城墙以及西安旅游必去之处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明城墙建于明朝。明洪武三年()二月,朱元璋分封第二子朱樉为秦王坐镇西北,并先后命长兴侯耿炳文、都督濮英与宋国公冯胜扩建西安城。西安城的扩建工程大约在洪武三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洪武十一年()。它以唐朝末年韩建修筑的新城为基础,西、南两面依据原来位置,东、北两面城墙向外扩展。重建后的城墙高度在10~12米,顶宽在12~14米,底厚在15~18米。城墙东面长米,北面长米,西面长米,南面长米,平面呈横长方形状,基本上奠定了今西安城的基础。
西安明城墙最恢弘的门——永宁门四面城墙各建有城门一座,东面为长乐门,南边为永宁门,西边为安定门,北边为安远门。每座城门外均建有瓮城和月城,分别在内城、瓮城和月城上建有正楼、箭楼与闸楼(炮楼)三重。在城墙四角处还建有角楼,沿城墙外壁每隔米处建有向外延伸的敌台(马面、墩台),大约伸出城墙12米,宽约20米。每座敌台上建有一座敌楼,共98座,东西两面各20座,南北两面各29座。至年时,还余89座敌台,损毁9座,其中东、西两面各损毁两座,南面一座,北面四座。年3月以来,修复了四座,全城现有93座敌台。明初将敌楼修建为歇山式重檐二层,清代乾隆时改为94所硬山式面阔三间的卡房,另修4所官厅,供官员休息。改建后的卡房沿用至清末,民国时大多被拆除,解放时又损毁了8所,现在已全部不存。现在部分敌楼仅存在基石,-年底,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依照明代原制重建了12座敌楼。在城墙顶部外沿的跺墙上还设有个垛口,清代时毕沅修缮约有“五千七百”个。
城墙上的垛口瓮城是拱卫城门的小城,瓮城城墙砖表土心,与大城城墙齐,上面建有女墙、箭楼,呈横长方形。西安大城东、西、南、北四面城墙瓮城形制大体相同,只是东、西门瓮城均开三瓮门,南门瓮城无正瓮门,而在东西两侧靠近大城城墙处开有偏瓮门,北门瓮城则仅开有一正瓮门。现在东、西门瓮城及箭楼均保留至今,南门瓮城箭楼毁于年,瓮城得以保留,北门瓮城和箭楼在年后得到修缮。月城是拱卫城门的小城,明清时期西安城门都建有月城。月城背靠瓮城,比瓮城略小,呈横长方形。其余三面均建有城墙,比瓮城矮约三分之一。东、西、北门月城形制大体相同,唯有南门瓮城因没有正门,其月城直接包住瓮城与城门相连。在月城上建有女墙与闸楼,闸楼又叫炮楼,内驻有士兵,安置火器,掌管护城壕上的吊桥起落。东西南北四面月城及其闸楼形制大体相同,于民国初年被拆除。月城之外还挖有战壕。明代在城墙以外20~60米左右挖有宽六丈、深三丈绕城一周的战壕,在入城门的战壕之上架有吊桥。民国时四城门的吊桥均被拆除,年永宁门外的吊桥、月城与闸楼被修复。在战壕之外还建有郭城,除东郭城是在明代洪武年间就已修筑外,其余三面郭城都是在崇祯时期,陕西巡抚为防范农民起义军而建。现在四周郭城城墙只剩余部分残段。
在城墙四角处还建有角台,即在城墙四角转角处凸出墙体的实心台。四城角中,东南、东北、西北三城角均为直城角,角台也建成正方形。只有西南城角角台比较独特,为圆形。现在西安城四处角台都保存完整。每座角台上均建有一座角楼,明代修城墙时就已建成,清代毕沅有过大规模修缮,民国军阀战争时被拆除。清代角楼形制与明代时不完全相同,明代为方形两层楼,而清代是八边形。现在东南、东北、西北三处角楼已经修复。
城墙角台明代时修建的西安城墙主要是夯土建筑,但构筑十分坚固。筑城时先选用纯净黄土,经过筛选后掺入了少量石灰、细沙与麦秸,搅拌均匀后进行夯打。还在夯土墙中加入了“永定柱(横柱)”和“絍木(竖柱)”,夯土层厚度在10~12厘米,十分坚硬。城顶最后一层用黄土、石灰和糯米汁拌合而成,厚度在45厘米左右。自建立以来,历任官员对城墙进行了不断完善与加固。隆庆二年,巡抚张祉最早用砖来修缮城墙,所用的墙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承压性能较好。万历四十七年(),又在南城垣东南端临近文庙的地方建立了一座魁星楼。崇祯九年(),陕西巡抚孙传庭为防止农民起义军入侵,除明初所建的东城门郭城外,又在北、西、南三面修建了郭城。清朝时甚至将省城城墙的修缮纳入了官员考绩标准之中,尤其以毕沅维修力度最大。他一方面将城墙宽窄不一的地方进行统一,将外侧上下斜度调整为五度,还对城墙进行了加固,整体加砌二到三层石条,在城墙外壁重新砌城砖,使得城墙极为坚固。此外,他还改造了城墙的排水系统,海墁用三合土垫底,再平铺两层城砖,防止雨水下渗,并将海墁向外倾斜五度左右,在城墙每隔40~60米就修建有直立流水槽。还统一了城门正楼、箭楼和闸楼的建筑风格与形制,将敌楼改为驻兵卡房。
现在的护城河芮沃涛先生在《中国城市的宇宙论》一文中讲到:“中国古代城市在城址选择和城市规划上,存在着一种古老而完整的象征主义,在世事的沧桑变迁中始终不变的延传下来,”城市本身即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更是一种文化构建。西安老城区至今仍保留着以钟楼大街为中轴的四方格局,其体例之规整即是对历史文化之延续。如今我们立于这四方城池之中,潜心寻觅这座美丽古城的历史文脉。于大街小巷中探寻她所保存的明清历史记忆,让我们每每遥想周秦汉唐辉煌之时,仍能深深铭记“后帝都时代”这座西陲古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