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印发,用多字,分9条,简明扼要的对西安住宅项目的建筑立面、色彩等提出引导与控制要求。
其中,有两条意见,对于未来西安城市景观有较大影响,也是市民较为关心的重点问题。
一是建筑高度。
沿城市主要道路(道路红线≥40米)、滨水等城市重点区域的第一排建筑,同一项目地块或相邻地块之间,建筑高度在54米以上的相邻成排建筑一般不超过3栋,3栋以上应进行错落设计,高差宜为较高建筑的1/5。建筑成组群布局时,避免出现高度悬殊的“高低配”和“一刀平齐”现象。
二是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应符合“黄韵银律”城市主色调,相邻同类性质建筑的主色调应选择同一色系。
也就是说,未来沿城市主要道路、滨水等“城市门面”,将不允许再出现我们常说的“韭菜楼”,另外,城市的色调也将继续沿用近几年来确定的“黄韵银律”。
XIAN
西安新规拒绝“韭菜楼”
西安人对于“韭菜楼”的吐槽由来已久。
有人说,驱车环绕西安二环、三环一圈,目之所及是密密麻麻的高层,它们颜色相近,结构相近,整齐划一,以小区为单元,分布在东南西北的各个角落。
城市建筑过于密不透风,没有设计感的高容积率住宅小区,齐刷刷像“韭菜”一样。
去年9月的一则报告显示,西安城市的容积率均值为3.3左右,排名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深圳。
一批批“韭菜楼”的落地,导致了西安在各城市容积率排行上十余年居高不下,同时密密麻麻的“韭菜楼”也让西安不少区域的城市形象趋于保守、死板、单一。
尤其是-这十年,西安城中村改造的突飞猛进,以及本土开发商的眼光限制,容积率限制一次次被突破。大家现在买商品房都知道关心一下容积率,问问楼间距,大多数的答案都在3.0以下,但10年前西安的众多小区,5.0以上属于正常,8.0以上也不稀奇。
容积率高了,梯户比就高了,小区户数就多了,自然留给绿化和配套的空间就被无限度挤压,一座座矮胖的居民楼拔地而起,不仅影响城市的整体景观,对居民的居住舒适度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再究其根本原因,与当时的人口高速增长,土地不够、市场条件等均有关系。
而在近几年,西安在不断通过政策规定来“降容”,尤其是年西安发布《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二版)之后,西安正式进入了住宅容积率小于3的时代。
加之高水平开发商的进驻以及消费者对于住宅本身、配套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看到“韭菜楼”现象有所减少,但依旧以另一种状态存在着。
再来看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对于“韭菜楼”或者高度悬殊的“高低配”现象,给出指导方案,让西安这些“城市门面”区域,从此告别航拍图中千篇一律的形象。
当然,对于建筑高度的控制,有几个前置条件:城市主要道路(道路红线≥40米)、滨水等重点区域,第一排建筑,同一项目地块或相邻地块之间,建筑高度54米以上成排超过3栋……
那么,这些前置条件以外的区域呢,在未来的建设中,是不是依旧允许存在“韭菜楼”?
《指导意见》的第二条提到,对于已编制片区城市设计的建设项目方案,应当参照城市设计的控制要求执行;未编制城市设计的建设项目方案,应当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阶段,按本意见同步进行城市设计意向方案研究,并参照城市设计意向方案的控制要求执行。
也就是说,未来的城市设计中,需要参考这则《指导意见》,而“指导意见”类文件,仅具备政策指导性,没有规范性和强制约束力,此次意见中提到的控制要求,何时能够强制执行,何时能复制到全西安施行,只能等到那一天,我们才能知道西安到底会不会彻底告别“韭菜楼”。
XIAN
“黄韵银律”的城市色彩主旋律
如果说,“韭菜楼”的出现已经足以影响西安的整体城市景观,那么成栋的黄色、毫无色彩搭配的“韭菜楼”,更是令人头大。而这样的建筑,在西安也不少。
作为城市色彩最为直观的反映,城市建筑在设计与建设中,色彩既不能独树一帜,成为城市不和谐之处,也不应照搬城市色彩规划,简单地把建筑刷成清一色,而应该是在遵循主色调基础上进行衍化和搭配,使建筑的色彩与城市更加搭配、更加和谐。
“韭菜楼”的出现,若是归因于土地规划容积率高的原因,那么清一色黄色、灰色的建筑,就是在外观设计中不思考、不用心的原因。
在中国近30年来高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危机,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逐渐失去地域特色的情况,它们正在从自身的地理、历史、文化中发掘,通过不同的城市色彩表达,传递城市形象气质。
例如北京城市色彩基调为“丹韵银律”、澳门的“丹青交汇”、杭州的“水墨淡彩”、南京的“梧桐素彩,锦绣妆花”、襄阳的“古雅灰红、清浅秀墨”……
北京城市色彩主基调:丹韵银律
经过多年的调整,西安城市建筑色彩主色调确定为“黄韵银律”,以暖黄、银灰为城市基色,依托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脉、功能空间氛围进行色彩分区。
早在《西安城市建设文化体系规划()》中,西安就对城市色彩进行了规划:西安作为世界历史名城,城市色彩规划以灰色、土黄色、赭石色作为主色调,在此基础上,作同色系的变化,如灰、白、黑等色彩,再适当增加一些鲜艳的色彩,十三朝古都的皇家风范。
年编制完成《西安市城市设计导则》,其中对建筑色彩设计进行了专项规划。
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色彩控制规划突显出科学性不足、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年,西安进行了新一轮的色彩规划工作,编制完成了《西安城市色彩专项规划》。
规划总面积平方公里,色彩整体规划理念遵循明清、隋唐的历史文化颜色,充分体现西安市的古都风貌。
建筑代表色主色调及推荐色为明清传统的灰色、现代的赭石色以及具有唐风建筑特色的灰顶赤柱白墙复合色。共推荐种建筑墙面衍生色及种建筑屋顶衍生色。
西安城市色彩主旋律
古都新貌,一脉多表
宏大彰显,层次分明
素城彩市,多元交响
黄韵银律,浑厚华滋
去年年初,该《规划》正式上网公布,在本次《指导意见》中也延续了“黄韵银律”的说法,我们也以此来一睹西安今后能不能改变“土气”的城市形象,进一步美化呢?
这份规划中,将西安城市色彩分区为:明清老城色彩控制区,唐韵综合控制区、文化宜居区、综合协调区、历史协调控制区。
并划分不同区块等级,实行严、中、弱三级控制。
建筑控制具体要求分为五个等级,依照建筑所在位置、建筑重要程度并结合片区控制级别进行灵活区分。针对不同等级建筑提出相应的控制条例。
区块用地功能以老城居住、商业及公建为主,建筑以矮层和多层建筑为主。
该片区沿城墙一圈的建筑色彩应与城墙的色彩基调相呼应,以低明度低艳度的灰色调为主,城墙内其他建筑也应采用中低明度中低艳度的暖灰色系为主,从而营造出沉稳大气的历史基调色彩形象。建筑立面用材以青砖、石材为主、质感涂木塑等为辅。
唐韵综合控制区
区块用地功能以居住、商务办公为主,建筑以小高层和高层建筑为主。
结合片区定位,并根据具体建筑风格分布,该片区以城墙外围、未央路及重点组团为核心,由冷灰色调向暖灰色调自然过渡,总体色调冷暖交织、错落有致,从而营造出浑厚华滋的片区色彩形象。建筑立面用材以玻璃幕墙、石材、金属板材为主,真石漆为辅。
文化宜居区
C-1文化宜居色彩控制区
区块用地功能以高端居住为主,商务商业为辅,建筑以小高层和高层建筑为主为主。
结合片区定位,并根据具体建筑风格分布,该片区以暖黄暖灰灰色调为主,整体色调和谐共融,形成温润、雅致的片区色彩形象。为了营造高品质的居住建筑形象,片区立面用材以玻璃幕墙、石材、金属板材为主,质感涂料为辅。
C-2文化宜居色彩控制区
区块用地功能以高新技术产业、商务办公及居住为主,西南片区以矮层建筑为主,东北片区以高层建筑为主。
结合片区定位,并根据具体建筑风格分布,该片区由东北片区的中明度中艳度的蓝绿色调向西南片区的中高明度的中低艳度的青灰色调渐变过渡,总体形成灵动、通透的片区色彩形象。建筑立面用材东北片区以玻璃幕墙、石材、金属板材为主,西南片区以真石漆,涂料为主。
C-3文化宜居色彩控制区
区块用地功能以高新技术产业、商务办公及居住为主。
结合片区定位,并根据具体建筑风格分布,该片区由北部片区的中高明度中艳度的暖色调向东南片区的中高明度的中低艳度的青灰色调渐变过渡,总体形成清灰、质朴的片区色彩形象。建筑立面用材东北片区以玻璃幕墙、石材、金属板材为主,西南片区以真石漆,涂料为主。
综合协调区
D-1综合协调色彩控制区
区块用地以居住、工业用地为主,并穿插商业用地。
结合片区定位,并根据具体建筑风格分布,该片区以中高明度中高艳度的暖色调主,青灰色系为辅,总体色调冷暖交织、富含色彩节奏变化,从而营造出淡彩、秀雅的片区色彩形象。建筑立面用材以真石漆、石材为主,玻璃幕墙为辅。
D-2综合协调色彩控制区
区块用地包含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及居住等,以小高层和高层建筑为主。
结合片区定位,并根据具体建筑风格分布,该片区以中高明度中高艳度的暖黄色调为主,青灰色系为辅,总体色调冷暖交织、富含色彩节奏变化,从而营造出明快、现代的片区色彩形象。建筑立面用材以真石漆、石材为主,玻璃幕墙为辅。
D-3综合协调色彩控制区
区块用地包含航天产业、文教科研及居住等,以小高层和高层建筑为主。
结合片区定位,并根据具体建筑风格分布,该片区以中高明度中高艳度的暖黄色调为主,青灰色系为辅,总体色调冷暖交织、富含色彩节奏变化,从而营造出暖雅、舒适的片区色彩形象。建筑立面用材以真石漆、石材为主,玻璃幕墙为辅。
D-4综合协调色彩控制区
区块用地包含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及居住等,以小高层和高层建筑为主。
结合片区定位,并根据具体建筑风格分布,该片区以中高明度中高艳度的暖黄色调为主,青灰色系为辅,总体色调冷暖交织、富含色彩节奏变化,从而营造出现代清丽的片区色彩形象。建筑立面用材以真石漆、石材为主,玻璃幕墙为辅。
历史协调控制区
片区主要包含汉长安城、建章宫和秦阿房宫遗址,区块用地功能以公建、商务商业及居住为主,建筑以矮层建筑及小高层建筑为主。
结合片区定位,并根据具体建筑风格分布,该片区中明度中艳度的暖黄、暖灰色调为主,总体形成古朴、恢弘的片区色彩形象。建筑立面用材以石材、木塑、青砖及质
西安城市色彩专线规划轴线分类
长安龙脉中轴线
东西向大都市轴线
浐灞生态轴线
XIAN
“灰+黄”真的就无可救药吗?
对于西安来说,在城市色彩规划问题上,需要着重考虑现代建筑与古城风貌的相融合,这份精细的城市色彩规划,从理论上符合西安遗迹保护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无论是历史遗存建筑的“灰色系”,地处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的“土黄色”,还是彰显庄重、典雅的“赭石色”,以及由此总结出的主色调——黄韵银律,都没有错。
也正是历史和地域特色的限制,灰色、土黄的结合,给人营造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尤其是在冬季,叶落花败,城市本就显得单调,加之这灰色与黄色的建筑,在雾霾和冷风中矗立,怎么让人感受到西安的生气与活力呢?
但“灰+黄”真的就无可救药了吗?并不是。灰也有高级的灰,黄也有高级的黄,而重点仍旧在于建筑立面颜色的精细化管理,运用什么样的灰,什么样的黄,三种颜色怎么穿插布置,能够让城市建筑显得更加高级。
灰色、土黄色、赭石色确实代表着历史厚重感的颜色,但西安的城市颜色,不单单是要呈现历史感的一面,还有考虑到城市的活力,通过“大统一,小变化”的色彩策略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细节上,对建筑进行颜色搭配,为灰色、黄色的主色调,增添一些色彩,凸显城市的活力和多样性。
西安必须将传统的优秀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利用城市现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在传承中创新,才能实现“古都新貌、一脉多表、宏大彰显、层次分明、素城彩市、多元交响、黄韵银律、深厚华滋”的城市色彩主旋律。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指经济的发展,能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而建筑及建筑色彩,以“第一视觉”特征直观体现了城市的总体风貌。
在城市建设进程中,我们不能让非黄即灰的高楼淹没了西安粉墙黛瓦的街巷,也不能让标新立异的现代化建筑让城市无序、失控,我们需要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西安,也需要现代化活力的西安,要做到这一切,还需一个“对症下药”的西安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