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窦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美文共赏丨历史的物证西安城墙漫笔
TUhjnbcbe - 2025/4/2 19:26:00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更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文/安黎(上接5月28日第18版) 

西安城墙于洪武七年(公元年)开始构筑,至洪武十一年(公元年)完工。它的修建,与朱元璋的治国方略有关。早在明王朝建立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之后,隐士朱升便向他进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城墙高十二米,底宽十八米,顶宽十三米左右,总长度接近十四公里。城墙有四个城门,东曰长乐门,南曰永宁门,西曰安宁门,北曰安远门。萦绕城墙的是一道宽宽阔阔的城壕,城壕里四季碧波荡漾,沿岸垂柳青青,河面上鹅嬉鹤跹,构成了一幅别致的图画:动态与静态相互映衬,坚实与柔软彼此呼应,挺拔与婀娜共生共赢。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西安城墙,历经六百余年的风霜雪雨,依然像一座丰碑巍然耸立,无疑令人惊异与惊叹。六百年里,这座城墙,见证了多少人的生生死死,感受了多少冬夏的冷冷热热,它自然让我想起了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家书中的两句话: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人是大地上的草木,但却没有草木的生命力。
  人是时间里的灰尘,但却没有真正的尘埃飘拂得持久。
  一次又一次,我踯躅于城墙之上,沿着城墙行走。城墙是城市的山颠,它让我的目光变得豁然开朗。城内城外,高楼密布,道路如织,车辆若舟,而人却形似蚂蚁。城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事设施。在冷兵器时代,一道城墙,就能阻挡住呼啸而来的千军万马。城墙每隔一百二十米就修有一座敌台,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据说,它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九十八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五千九百八十四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城墙四周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城河,正对城门处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吊桥一升起,进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断。
  在城墙上行走,就像走在远古的沙场上,战鼓的敲击声和战马的嘶鸣声犹在耳旁,我仿佛瞥见了刺刀的寒光,仿佛闻到了血腥的恶臭。一种忧郁的情绪,一种杞人忧天的情怀,在心中聚拢升腾,转化成了一个个的疑问。
  同为衣食伙伴,一群人为什么会成为另一群人的敌人?他们为什么要战死于疆场,或被射杀于城墙?当皇帝踩着他们的尸骨登基之际,皇宫里飞扬的欢笑,为什么掩饰不住他们家里传出的痛失亲人的哽咽?为谁而战?谁在战争中狞笑,谁又在战火里充当炮灰?当硝烟散去,欢娱弥漫街衢,那些踪影全无的炮灰,谁又会缅怀他们,谁又会追忆他们?
  西安早已摆脱了城墙的捆绑,它扩展着,漫溢着,城墙之外的地盘,远远大于城墙之内。
  我住在城墙之外,在城墙的门洞里出出进进,几乎成为了天天都要重复的功课。穿越门洞,其实是在穿越一段历史的隧道。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点上,我常常驻足凝视。我想与城墙交谈,我想倾听那一块块砖石的心音。一块块不起眼的砖石,垒起来,抱成团,就矗立成了一道难以撼动的奇观。天上的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夜晚的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太阳与月亮下面,已经物是人非。人若韭菜,一茬茬地生长起来,又一茬茬地被时间的利刃割走,新的更茂盛的一茬茬又会繁茂起来。昨天,人们赶着牛车从门洞里经过,今天汽车的尾气让门洞窒息。昨天,背着褡裢的人懒懒散散,他们也许会坐在门洞里打盹,但今天夹着黑色皮包的人被欲望驱赶着,步履匆匆,他们再也无暇停下来东张西望。
  对于城墙而言,我们是仰望它的观众;但对于我们而言,或者对于西安土地上繁衍又灭寂的物事而言,城墙则是俯视我们的观众。城墙沉默着,但却没有沉睡,它的嘴角含着轻蔑的笑意,它的眼角含着痛楚的泪花。(完)

文学的“墙”

——读安黎散文《历史的证物———西安城墙漫记》

文/杨柳岸我曾说过,读安黎的一些散文,很有一种画外音的现场感觉。这种感觉似乎更适用于此篇。这样说并不仅是因为恰好此篇以客观景物为描写对象,适合用于某纪录片的画外音,而主要因为此篇大历史的视角用凝重深厚的男低音语言道出,语言凝练精辟,一些文字如格言警句,却似顺手拈来自然贴切,情深意远,有哲人的反思与诗人的喟叹,那种画外音的感觉会更明显。
  要说此篇文章最大的特点,还是在于历史的深厚积淀中有着思想的骨架和现代意识,着眼于物却物中有人,人没有被历史淹没,人与城墙并举,有一种人本思想,不是一味地歌颂历史,有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尽管这种反思与批判在文中还不是表现非常明显。
  陕西真的不乏深厚的历史,我们可以以此为荣,但我们也要时常想一下,我们自己为即将成为历史的当代社会生活留下了什么。单纯地着眼于文学,我简单地举一例,如此有“文化”的陕西,我们却没有出现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甚至以后也少有文化反思散文。散文随笔是思想的轻骑兵。而我们这里思想的空气竟是如此稀薄。如这一篇安黎的散文,这题材似乎应该由陕西更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来完成的,由名家们来写“历史的证物——西安的城墙漫笔记”,这是他们的文化担当,那应该是有着足够分量的大文化散文。可事实上,他们没有这样的“思想总结”。有些作家写到西安城墙,有的佛佛道道,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缺乏思想骨架;有的写得不全面。我这样说也许显得偏颇,但是,这从一个侧面也确实说明了,我们陕西“多文化而少思想”这个不足。可喜的是,对于这么多的文化遗产作“思想总结”的任务,有更年轻的一代来承担,作家安黎的文风与文学思想就是证明,从这一篇散文中已经初露端倪。我们要推倒文学中的无形的城墙。
  我们陕西都以城墙为荣。在荣耀的另一面,也似乎暗示着什么负面的东西。墙,意味着阻隔,意味着拒绝,不够胸怀宽广。墙,是大地上的人为之物,而天空就不会有墙。雨果说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我们更应该向往的是天空,向往自由,推倒心中的墙去拥抱自由。
  春天来了,春天是放风筝的时节。我想,古城的人们于春天在城墙上放风筝,该是一项美好的事情。那时候,人们脚下是古老的城墙,而目光里却是晴朗的蓝天。

壮身辞

■逸葭莫问男儿志何为,梦里仗剑三千回。欲渚天马跃昆仑,壮死酬勋九霄雲。风雨踯躅无惧维,片帆那堪破棋栕。先贤大著可传乎,六尺见方泻吾魂。

卜算子等你在雨中

■刘西荣少年心懵懂,不把爱憧憬,每唱学生田玉川,风情就一种。
  岁月同窗好,倩影悄悄生。断桥梦得千年伞,等你在雨中。

列车,只有远方

■胡兴敏高铁列车飞驰瞬间那些山川,河流,树木,电杆还有公路上的车辆,行人被甩了个十万八千里,统统无影无踪谁让它们站着不动,或像蜗牛爬行我曾幻想它们赶得上来吗一个声音说除非,重来一遍重来一遍?天方夜谭时光不倒流正如射出的子弹列车,只有远方

秦岭(组诗)

■李双霖船帮会馆潮慢慢落下丹江瘦得再也撑不起航船会馆里大碗喝酒的船夫慢慢走远戏楼下小憩的纤夫慢慢走远河岸上送行的小妹慢慢走远丹江漂流处人工的湖面波光粼粼丹江号子从时光的隧道里飘来飘进明王殿

去商州

那一日穿过层层雨帘穿过八百里秦川那一日从春天的丘陵赶往峰峦翻卷的商州穿过十万米隧道把雾霾甩在后边十万朵白牡丹把春天渲染商山,绿得不能再绿了的商山丹水,照得见我疲惫的容颜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文共赏丨历史的物证西安城墙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