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吉·原野,姓“鲍尔吉”,即蒙古族诸部落中黄金家族的命号。年开始文学创作,相继出版了《掌心化雪》等散文集、《最深的水是泪水》等报告文学集、《哈萨尔银碗》等短篇小说集。作品广泛收入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语文课本,曾获中国少数民族骏马奖、百花文学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等。年,作品《流水似的走马》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说到鲍尔吉·原野,很多读者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散文作品。原野的散文真诚、幽默、灵动而节制,汉语文并不是原野的母语,但他却用汉语写出了无尽的美感与质感,展示了蒙古族文化的现实存在与特质。正如著名作家席慕蓉在给原野的赠言中所说:
“全世界的观光客来到蒙古高原,赞叹于山川的壮美,人情的丰厚,草原的无边无际,以及历史上英雄的悲欢故事。而蒙古族人所感受的,是生命的来处,身心想念在别处找不到的文化源头,是有蒙古文元音字母的美好故乡,是他的根源。”
■献给草原的一部长卷
原野的许多散文作品都与故乡草原有关,但他一直想写一部长篇献给草原。
今年初,原野的首部儿童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诞生了,旋即入选年1月中国好书榜榜单。《乌兰牧骑的孩子》是以少年的视角,讲述了五个蒙古族孩子在假期中的奇妙经历和丰厚的收获,刻画了“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传奇故事。
乌兰牧骑是我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是享誉当代的红色文化品牌,是我国民族文化在内蒙古地区的独特创举。原野的姑姥姥、母亲和小姨,都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同时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加入了革命队伍,那时叫文工团,即后来的乌兰牧骑。
原野从小就熟悉他们,乌兰牧骑演员们的笑貌音容,时时在他眼前。
在原野的心里,草原、蒙古、童年、母语、大自然、乌兰牧骑是同义词,词义共同指向辽阔、诚实、纯朴、信仰和美好。在写作中,父亲带着他回到了童年:白银花草原是孩子们独有的世界,在孩子们的带动下,他像禁锢在冰里的鱼在月光下复活,游入河里……
写作时,原野的脑海里切换到蒙古语。孩子们的对话和老爷爷讲的神话故事都是蒙古语,他要在心里翻译一下才用汉语写出来。蒙古语描述的草原和马的样子,以及牧人的表情才是真实的存在。
出版社总编在读到书稿时感叹:
我完全惊讶您找到了通向孩子世界的路径。看起来毫不费力,您跟这些孩子息息相通。最可贵的是让我感受到您的赤子之心。
■好散文家眼里四海为家
原野的散文是短小、明快和温情的,作品集中的《樱桃花在枝头想念樱桃》《黎明的云朵》《公鸡肖像》《面包的天堂》《海的月光大道》等,仅书名就可以看出一种典型的属于鲍尔吉·原野的风格,既有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速写,也有对人世间大小事务的思辨。
这样的风格,摒弃了文学的隆重、形式感和巨大的诉求,一种在个人经验之内无时无刻又包括万象地写,似乎更加符合常情,从小品文到文人笔记,都有这样一种自觉性在其中。是鉴于一个普通人每天都会和世间万物发生关联,和社会自然等事物难解难分,他的写作是无处不在的,肆意流淌的,并且是水滴石穿式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原野的很多篇章,给人一种“流水似的”的感觉。他更多依仗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对记录与描绘万物的信念。很多时候,原野在没有文章的地方,生生写出了文章,而文章出现后,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确实是处处都是文章。
比如《作家文摘》报散文版曾转载过的《吹我的风已经渡过了黄河》《酒别》《图瓦大地》等,原野笔下的大自然就在生活之中,书写的都是当代生活中人和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发生的各种联系。无论多短的文章,始终保持人和生活的在场。
原野曾说好散文要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敏感的、纯粹的、博爱的心灵。表现出这些内容,需要生动、准确的语言。这也是文学的核心密码。“在好的散文家的眼里,四海为家。意思就是说,他时时为天地大美感动着,处处都能发现美。”
■母语的滋养与灵感
好的散文要有好的语言,原野以为好的语言来自生活,而不是书本,它富有诗意,它不是相互模仿的产物,它有作者发自内心的真诚,它朴素,它可以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它远离议论,它像露珠一样新鲜。
在非母语写作中,汉语文简洁生动的特质让他的散文珠圆玉润;而母语在灵感和语言上给予了他丰富的滋养。他曾写道:
我来牧区,进入蒙古语的言说里面,感觉蒙古语把我的脑子拆了,露出天光,蒙古语的单词、句子和比喻好像是树条、泥巴和梁柁,像盖房子一样重新给我搭建了一个脑子。我的心仿佛在蒙古语里融化了,剥落掉核桃一样坚硬的外壳,露出粉红色血管密布的心,一跳一跳,回到童年。
原野说,蒙古语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不能试图用简单的翻译来沟通,要学会用“两个文件夹”来盛放它们。
原野的根源是无意识的文化传承。比如说,蒙古人在草原上挖一个坑,固定毡房的桩子。游牧结束后,他们会用土把坑填满踩实。他们认为土是大地的肉,铁锹挖的坑是大地的一个伤口,要让它愈合。蒙古人除去盖房子,尽量不去砍树,他们说树里有神灵居住。蒙古人何其幸运地对此信以为真。蒙古人的民歌翻来覆去在唱故乡的山峰河流,唱父母的恩德。这些观念在原野心里引起极大共鸣。
他所拥有的蒙古族的文化身份、他所浸润的草原文化精神、蒙古语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多年不间断地走出与返回故乡,在不同文化间考察、感悟、思考,使他一点点建构起自己的散文世界。也让他游刃有余地汲取着两个民族的文化精髓,用于创作。
原野的名篇《我有一匹马》《自来水》《运草的马车》,都可以看到那些蒙古化的单纯的、朴素的语言,生动准确地表达着不同民族都能产生共鸣的情感。不尚雕琢、不事斧凿,一任笔墨做自然又自由地流淌,但是却并不因此就显得直白和粗糙,相反有一种细腻、精致与优雅流注其间,让人感到平淡之中寓深味,随意里边含功力。这样的效果得益于作家天生的语言敏感,但更离不开他在语言驾驭上的摸索与积累。
■靠心灵而非百度写作
原野曾对媒体表达过自己希望成为的作家的样子:
除了写作外,他还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他没为了进阶而写过不诚实的文字。他有独立思考能力并热爱自由。他敢于承认写作的失败,同时不因为付出过一生精力而感到后悔。他靠心灵而非百度写作。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叙述方式并敢于抛弃它从头开始。
原野说他从事文学创作30年来,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是他第一次经历的非常艰难的写作任务——采访写作大连“7·16”大火的纪实文学。这部作品后来被改编为电影《烈火英雄》,并于年热映。
电影《烈火英雄》宣传海报
原野说:
为写这本书,我走遍了辽宁省14个消防支队,历时四个月,用一年时间写成。在我心里,想以这本书为这些官兵树立一座文字的纪念碑。
厚厚的采访本正反面记录着满满的字迹,上面有些字被水洇模糊了。那是他的泪水。采访中,他的当事人不止一人、不止一次放声大哭,他不敢看他们,低下头,流下的泪水洇湿了这些字。
《最深的水是泪水》不仅仅是记录一场火灾的扑救,它是一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其中的精神含金量超越了灭火救援、军人职责这些工作层面,它是人类在灾难面前放射的意志光芒,是永不屈服,是拯救,是爱。这些大写的精神支撑原野把这本书写完,同时也经历了极大的煎熬。在原野的笔下,人类视野中的一场巨大的灾难和一次壮观的日出,或许有着类似的短暂和永恒。
这部报告文学的写作与原野多年的散文写作截然相反,从一贯随性真情乃至散漫的写作,过渡到这种有着严格的写作目标和重重障碍的写作,原野同时抵达了写作的两极,实现对作家这一身份的全面阐释。
■抵达心灵的两件事
因写作过度劳累常常眩晕,原野开始用奔跑来医治身体的不适,这一跑就是将近25年。
起初只慢跑20米就开始喘,然后是慢跑50米、米、0米,米……跑着跑着,眩晕症不再犯了,也愈发有了精气神儿,创作灵感也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奔跑中迸发出来。
对原野来说,跑步是生活中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每天清晨,他会用跑步开启新的一天。“虽说我天天坚持跑步,也能轻松跑个20公里,但是我从来没有参加过马拉松赛事,怕自己会因前期过分投入的训练和赛场的奋力追逐而失掉奔跑本身的乐趣。”
因为工作原因,原野常常出差,但他每天清晨起床跑步的习惯却一天都没改变,无论身在何地、海拔多高、气温多低、路多曲折,他都能寻得一条“跑道”坚持奔跑:
奔跑着的时候,我看过呼伦贝尔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欣赏过秦岭的壮阔,感受过西安城墙的古朴,也体会过东北-42℃的冰天雪地……
他喜欢在奔跑中欣赏美丽的风景,也喜欢用镜头记录下路遇的精彩瞬间,发在微博上或写进作品里。
在原野的人生中,跑步和写作是他始终坚持做的事:
在我看来,一件事只有抵达心灵的时候,这件事才值得坚持不懈地做。在一个跑者眼中,奔跑永远没有终点,而写作也是一样,只要有灵感就会一直写下去。
责编:刘海波
审校:娜拉
《语之可》是《作家文摘》旗下一本内容偏重轻历史的杂志书,旨在以一种独立纯粹的阅读趣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发现、筛选、整理那些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既有学者的深邃,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灵动优美、感动人心,以最有价值最具力量的文字,剑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
微店专享限量礼盒装
16满目山河空念远
秦汉与罗马…...潘岳刘邦的三大历史之谜…...刘绪义光绪之死…...戴逸“仁义”窦建德为何兵败如山倒…...关山远殁后振芳尘:魏征家族的沉浮…...游自勇耆英的外交绝唱…...卜键徐建寅:甲午战争的间接受害者…...苍耳吴禄贞:一场刺杀改变辛亥格局…...李惠民伦敦塔里的囚徒…...余凤高中国器物史的几个谜团…...蔡辉
17我是人间惆怅客汤显祖这个人:必也狂狷乎…...郑培凯张岱:纨绔一书生…...王淼清华“四大导师”与北大国学门…...刘克敌年的北京大雪…...张诗洋学术大佬和宝贝学生…...周立民杜威与“五四”的偶遇…...储朝晖,罗素在中国…...孙文晔维特根斯坦:别告诉别人我是谁…...兰川
18落花风雨春仍在
薛绍与太平公主…...吴鹏李清照:优雅的反叛…...陈建华萧红赴东京,不只为爱情…...陈嫣婧和服,西装,印度帽…...子张还原一个真实的郑苹如…...龚金平母亲陶琴薰的闺蜜们…...沈宁“爸爸去哪儿了?”——忆父亲杜重远…...杜毅杜颖兰姑姑的戏票…...刘心武作家一生都在写两封长信…...张炜你和我…...万方伊丽莎白一世的情憾…...周鼎我们相爱已经十万年…...李舒
专享特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