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离我们越来越近,每年夏季,西安暴雨总会霸屏各大网络平台,有像小编这样爱思考的人就疑惑了,面对暴雨倾盆,西安城墙为何能够淡定以待?不积水,就是不积水!这当中,究竟有哪些古人的建筑智慧呢?来了解一下!
古人治水那点事儿
中国早在公元前年就有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在河南平粮台古城遗址中发现的最早排水设备是利用陶器制作的铺设在街道下面的陶管地下排水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排水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当时齐国首府临淄(今山东淄博),建有一个由河流、排水沟槽和管道以及护城河组成的复合的供水和排水系统。
再到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这个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封建君主,除了为修建自己的皇陵而大兴土木,在对秦咸阳宫遗址的考古中,还发现了当时已经堪称完美的排水系统。
皇宫里建有一个由4个池子及众多陶制管道构成的排水设施,它通过沟槽收集雨水和废水并集中到4个池子里,再通过管道将其引向河流。而且这几个池子中储积的水可用来预防火灾,真是太机智了!
通过五边形管道携滔滔水流贯穿于宫殿群之间,整个咸阳城“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
“千龙吐水”城市排水典范之作
到了汉唐时期,都城长安直到公元年为止,共作为13个王朝的都城而存在。长安城占地35平方公里,考古发现该城建有一套复合的排水系统,具备供水、排水、蓄水、船运等功能,由绕城河道(26公里)、穿城河道(9公里)以及众多池塘连为一体。
唐玄宗曾下诏修理两都街市、沟渠、道桥,而那些旧沟渠,则让大家闲着没事的时候赶紧整顿,麻溜的干活!德宗时修石炭、贺兰两堰,并造土堰,开淘渠。唐懿宗咸通年间,“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棹扁舟业以淘河者”。可见,当时就已经有专门以养护河道为工作的人了,他们负责在河道上挖掘污泥、清除残秽。
唐朝在隋朝的水渠建设后又完善了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仅用隧道取代了之前的陶管,而且过水涵洞也按五拱来做,以便更能承受上方建筑或车马的压力。而防御皇城的铁闸石条也被修砌成了菱形的铁条,不仅在力学上使排水更加流畅,也很难被人为破坏。庞大的过水涵洞系统设计非常精巧,它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几乎使每家每户都可以就近取水。
西安城墙为何不怕暴雨?这当中有哪些古人的智慧与用心呢?
海墁
是指城墙顶部的平面,明清时期对保护城墙、加固海墁尤为重视。清乾隆四十六年(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修葺城墙,为便于城上交通和防止城墙受雨水浸泡。先于海墁填夯0.45米后三合土,上面再铺上2层城砖,并统一全城海墁向内倾斜约3%,这样,一旦下雨,雨水会迅速导入城墙内侧流水槽。
流水槽
这是西安城墙的排水建筑,为砖石结构,附贴于城墙内壁,从城顶直立达于城基。城下有滴水石,与沟渠相通。雨水从城顶入吐水嘴,顺槽而下,至滴水石后,再散进阴沟,流水槽的修建,防止了城墙墙体因雨水浸泡而塌毁。
雨水口
也是砖石结构的,在城墙内侧每隔40—60米就会有一个,样子就像咱们现在的下水道口,功能也是相近的。
历经多年沧桑,我们仍能看到如此完整宏伟的西安城墙,这套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该算是“头等功臣”。
古人珠玉在前,近两年,一个称作“海绵城市”的城市规划理念逐渐流行。顾名思义,是说城市要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收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畅通城市的自然血脉。
检验一座城市,一场大雨足矣。我们回溯过往,放眼全球,希望学习借鉴更多古人智慧,如果说是前人的智慧,让西安城墙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雄伟伫立,那么更现代更具科技含量的保护措施以及城墙工作人员对她的悉心守护,将带给西安城墙下一个,下下一个千年!古城西安必将千古流芳,成为一座世界文化传承!更是中国人的一种匠心精神!
西安古城墙景区资质:国家5A级景区
景区特色:摄影、观光、访古、城墙、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