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值班编辑李圆本地Local
“我从小就被人评价说话啰嗦,小学五年级写一篇暑假作文就把一个作文本写满了,老师一看我的作文写得好,就当范文念,念一页还有,再念一页,翻后面全都满了,老师气得不念了,说了一句:朱文杰,你的裹脚,咋又臭又长!”
城市记忆+朱文杰Local本地
这名20世纪60年代被老师调侃过的小学生,多少年过去,他从一家市级歌舞团辗转至杂志社、西安文联创研室,当专业作家,退休后市长下聘书,又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聘为文史馆馆员,依然笔耕不辍,年文史馆为他出版了列入“馆员丛书”的《长安回望》,年又为他出版了《记忆老西安第一卷》。
陶浒
《记忆老西安第一卷》记录了二十六处西安的老街巷故事:
-小时候四知村的男娃们爱滚铁环、蹦弹球、拍洋片;女娃们还爱跳皮筋、跳绳、踢键子,少数男娃有爱踢键子的,但只敢躲在自家院子中踢。
-西安民谣里有:“说东关,道东关,东关有个八仙庵。蒸馍笼,大无边,蒸馍笼里坐八仙。”
-有个卖元宵的,每次傍晚路灯亮了,就准时挑着担子经过西梆子市街、白鹭湾一带,吆喝:“桂花元宵!”看没人买就喊:“桂花元宵,跪哈(下)挨刀!”
朱文杰顺着自己与同学的人生轨迹,沿着小时候生活过的白鹭湾、甜水井、常去玩耍的儿童公园、成年后工作单位所在地莲湖巷紧挨着的莲湖公园,在老城的旧时空里追根溯源,一并串联起街道历史、风貌变迁、名人轶事、市井生活、儿歌童谣,用零碎片段编织起一个生活全景,复演了那些许多人都经历过的生活实景。
陶浒
陶浒
在文史馆当馆员的经历中,朱文杰先后担任文史委员会委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让朱文杰坚定了自己的纪实文学写作要尊奉“亲历、亲闻、亲见”“以真实为生命”的原则。
记忆是一种文化,正是这份对过往经历的真实记忆,让《记忆老西安》以个人为主的记忆,不断汇聚着朱文杰周围亲属、同学、朋友的记忆,形成了“众人记忆”,这才有了较广泛的关于老西安的民间记忆。
在他的描述下,这座充满各式人物的城市,是趣昩的、亲近的、是每个老西安人都魂牵梦绕,念叨着,想念着的地方,在这里,每个瞬间都拥有着多彩的颜色。
就想以我的个人记忆为经纬来编织故事
Local本地: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书写包含如此多细节的《记忆老西安》?
朱文杰:我当时并不是想写成现在《记忆老西安》的样子,那阵子就想写一个自己的童年记忆,书名都想好了,就叫《西头的娃》。(西头指西安城墙内钟楼以西)
陶浒
书一开头就是一首童谣:“压、压、压板架,西头来咧一伙娃。”就是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包括我家住过、玩耍过、上过学的四知村、白鹭湾、南马道、东西甜水井、梁家牌楼和教场巷、北马道、香米园、莲湖公园、儿童公园,以及西大街、西关正街、环城西路那一片区域。
因为我记忆力强。所以最开始就想以我的个人记忆为经纬来编织故事,包括周围同学朋友的一些经历,并没有想把资料文史弄进去,但这时候出了一个事——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图书的《西安城墙》丛书,邀请我参与。我想,一座城叫做城市,就是城中要有市,不能仅仅是孤零零的一圈城墙。城墙中要有城隍庙、要有钟鼓楼、寺院道观、和老街巷老宅院。于是我决定负责主编《西安城墙文化卷》,在书里设置了一章“城墙下的老街巷”。
因为当时我正开始写西安的老街巷,已写了几万字。于是就写了十多万字,书上用了约六万字,因为要删掉个人化的记忆。这可以说是我写《记忆老西安》的开始。
陶浒
有时瞎玩儿着编儿歌、童谣
实际上是一种深层的记忆
Local本地:在您的书中有许多和地名有关的童谣、儿歌、顺口溜,能不能为我们讲一讲这些童谣儿歌的来历,好像现在很难听到孩子们念这些童谣儿歌了?
朱文杰:老的童谣儿歌中不少都是蕴藏着朴素的哲理的,和生活很相关,比如说有一首儿歌:“铃儿,铃儿,呛啷啷,一步走到王家庄,王家庄一伙狗,把我咬得没处走,叫大姐开门来,大姐不开叫狗开,狗在河里捞韭菜,韭菜花飘上来,让你戴你不戴,人家戴上你可爱。”
意思就是:“让你戴”,指让你弄事你不弄,人家弄上了你反而羡慕,没抓住机会,错过了就来不及了。一趟车你赶不上趟,步步就赶不上了。这里面是有道理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童谣的说法就很好玩,用韭菜花来形容。
还有好多童谣都是当时学生胡编的,比如“苗老二的油泼面,吃咧还想把碗舔”,“向前向前,向南关向西关向北关,向着东关的八仙庵,那里的道士坐得端,抽签很灵验,烧鸡不要钱。”
我们从小都爱乱编,关于西头的那首童谣“压、压、压板架,西头来咧一伙娃……”一直想不起来,过了好久突然想来一句“两个碎三个大(碎:陕西话中小娃娃的意思)”这一下就好编了,一壶水就开了。“一个镶咧个大金牙,一个走路扬着颡(颡:陕西话中头/脑袋的意思,扬着颡即把头扬得高),一个拄着个树杈杈,满嘴还撇的是醋溜普通话。”
还有“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一次我正看张敏的纪实文学《立马中条》,就想如能拍个电视剧我可以试着给编个主题歌词:“太行山中条山都是大山;黄河长渭河短流过潼关。你拿枪我拿刀专打日寇,你看咱陕西冷娃个个都是热血硬汉。”又有一次见陈忠实写了个对子:“大麦面小麦面都能擀面,剩下个包谷面咱打搅团”,我就加了两句“你一碗我一碗都嫑搡眼,油泼辣子调汤水,吃咧还要把碗舔。”这些都是按“他大舅他二舅”这个样式胡编的,瞎玩儿呢!有时瞎玩儿着编儿歌、童谣,实际上是一种深层的记忆。
我一次在大明宫走路,一个女子领着她的小孩,看到路上有蚂蚁就给小孩用普通话教:“一二一踩蚂蚁!”过来过去,只有这一句。我下面也想不起来了,我就编:“一二一踩蚂蚁,蚂蚁饿了吃大米”,觉得不咋好,那我再编:“一二一踩蚂蚁,蚂蚁搬家要下雨;一二一踩蚂蚁,踩死蚂蚁不怪你;一二一踩蚂蚁,一伙子蚂蚁抬蛐蛐。”这才感觉差不多。
碰上同学发小聚会了,我说了我编的几句,大家都说:“啥是你编的,咱小时候就是这么说的。”啊!这实际上是一种深层记忆。
陶浒
陶浒
陶浒
很多看起来俗的东西也能俗中生雅
有人说我写东西敢朝俗里写,很多看起来俗的东西也能俗中生雅,大俗变大雅。比如咱们西安西头人不会胡骂人,顶多骂个“你妈的脚”,而“你妈的脚”其实也是一首上世纪二十年代流传下来的儿歌。
“你妈的脚,你爸的脚,你妈你爸的脚对脚,你爸的弯镰勾皂脚,你妈的红蛋蛋萝卜脚;你妈的脚,你爸的脚,你爸的扁担压饸饹,你妈的胭脂粉擦得多;你妈的脚,你爸的脚,你爸的三寸烟袋锅,你妈的一丈黑裹脚。”(饸饹,陕西的一种吃食,多以荞麦面制成,夏吃凉调荞面饸饹,离不开三样调和,油泼辣子、蒜、芥末。)
这个儿歌是批评讽刺封建社会的妇女缠脚呢!所以说骂人的话其实也是有历史背景的。
还有些俗的,过去演秦腔戏过场时丑角会说些插科打诨的段子,我就记得“放屁就像吹喇叭”,后面记不住了,那我就想:人为啥会放屁?在那个时候娃们家是吃萝卜多了就爱放屁,所以我就编:“吃萝卜涨肚子惹麻哒,放屁就像吹喇叭,一下放得收不住闸,把人熏得胡叫唤,大屁就像冲天炮,碎屁能把房震塌,要问放屁的哪一个,玉皇大帝他二大(陕西话中,爸爸称为大大da)。”
我又在同学聚会说了,老同学们听了就说:“过去咱真的连玉皇大帝二爸都敢说。”当时我们巷子的小孩们不敢骂其他粗话,你一骂,肯定得挨父母亲一顿饱打。如今很多童谣都失传了,孩子们后来说得少了。
写东西有一种自然的节奏
Local本地:西安这么多街巷,您是按照什么顺序去整理其中的故事的?
朱文杰:没有顺序,用我的话就是“胡拉被子乱扽毡”。
过去的人穷的很,土坑底下铺一片毡,上面盖个被子,那不是一个人盖啊,几个娃盖一个被子,毡下面就是土坑木头板,到冬天了就冰凉得很,孩子们就把被子和毡往自己这边拉扽,娃们给自己争呢。
其实就是随心所欲,不考虑,顺着自己的感觉来。因为我搞过音乐搞过绘画,原来在歌舞团,有时候写东西就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我也在不断调整。过去我也专门学过怎么写文章,怎样起承转合。为了学习把一本有关文学创作的书全抄写到笔记本上,但最后严格地学,还是变成自由随意地写。
年西安市莲湖区私立东西甜水井街小学学生手册朱文杰
年东西甜水井师生合影
老师(前排中),朱文杰(后排左一)朱文杰
带着抢救性,常常跑到人家家里去采访
Local本地:关于这些记忆,您是如何完成考证的,文史馆的专业背景是否对资料的整理有帮助?
朱文杰:带着抢救性,常常跑到人家家里去采访。我的写老西安的纪实性文字,属于纪实散文,为了保证真实,都是非虚构的。而且我自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