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城皇城城墙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洪武二年(年),大将徐达从山西渡河入陕,占领奉元路(元时称陕西为奉元路),不久,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意欲西方长治久安。由于西安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洪武三年,朱元璋命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使濮英主持修建西安城,洪武十一年全部竣工。修建时基本保留了唐长安城皇城的西、南两面墙体,又向东、北两面扩移,至此形成了西安城今天的规模和格局。庆隆二年(年),陕西巡抚张祉将城墙外部和顶部砌了青砖。
乾隆四十六年(年),陕西巡抚毕沅对城墙进行大规模维修,沿城墙先围基石,后灌浆,再用黄土逐层夯土,整个城墙外部加砌青砖,城墙内壁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水槽一道,排除顶部雨水。此次维修对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年初,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暴露的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认定城墙时间跨度从隋唐至现代,历经5次大的修筑。
02
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建造,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进行军事操练。城墙呈长方形,东、西、南、北各筑一城门,分别以长乐、安定、永宁、安远命名。永宁门是西安城墙四门中最完整的,共由三重组成:闸楼、箭楼、正楼(大城城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谯楼。
通过吊桥进入闸门来到月城,因城形似弯月,故称为月城,是进入的第一道城。箭楼在中,正面和侧面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下面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可屯兵于内。全城沿城墙的内侧还建有可供三辆马车并行、呈25°角的斜坡、供马车行驶和士兵登城的“登城马道”10处
03
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垣米,北垣米,东垣米,西垣米,周长约13.7千米。其防御体系中包括有角楼、敌楼、女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城墙筑有凸出的马面98个,上有敌台,台与台相距米,其一半为60米,为“一箭”之遥,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之敌。敌台上建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之用。城墙四角各筑有角楼一座,西南角为圆形角台。城外有护城河,内外以吊桥相连通。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气象森严,构成了一个完整、科学、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
04
民国时期著名的战事“二虎守长安”,就充分显示了西安城墙“深沟高垒”的防守优势。年春,河南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约10万入陕,围攻由陕西国民军控制的西安城。城内督办李虎臣和第三师师长杨虎城的部队总数不足3万人,全城几十万人被围困长达8个月之久。直到同年10月广州国民政府派冯玉祥援陕,“镇蒿军”始全线溃退逃出潼关,西安之围遂解。在这次战斗中,永宁门(南门)箭楼被炸毁。
05
西安城墙现有城门18座,从永宁门顺时针依次为: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
这18座城门的形成时间和规格各不相同,其中永宁门、安远门、长乐门、安定门4座城门,因明代修城之时的军事防御需要,都是单门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墙,两道城墙之间又形成了瓮城。除永宁门外,其余3门现都只剩下了两道城墙。之后城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需要,为了交通的方便,人们在原有的四座城门两边新开了门洞。其余14座都是后来新开的城门,有的是在被战火造成的城墙豁口上重建的,有的是在唐皇城城门遗址旁新开的。
碑林故事|更多精彩内容
小雁塔——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西安“城市地标”——钟楼
南城清真寺和基督教东新巷礼拜堂
韩祖道场、湘子文化发源地——湘子庙
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八仙宫
(来源:碑林区委宣传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