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八零年代的古城西安,生于斯也长于斯,虽因为求学、工作离开过西安几年,但其间也从未脱离过与这座城市的紧密关联。随着移动互联+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平台上也出现了部分城市之间的对比声音,其中西安因为近年来人口、经济、旅游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了全国部门热心网友议论和对比的城市之一,从部分热心网友的声音中能够清晰地听见一些质疑言论。今天我就以西安出生、成长,外地求学、工作的两种内外身份,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来谈谈西安人、西安旅游和西安城市发展的短板。
西安人
如果你以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来到西安,在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上看到的所有人,实际上是由西安土著、西安周边人口、新西安人和外地人组成的。
在三十多年以前,以上人口的比例还是西安土著+西安周边人口为主导。而三十多年以后,原先的西安土著出现了分化,有的去了外地求学+工作+定居、有的去了国外求学+工作+定居;而西安周边人口更加集聚西安,同时随着落户政策的改革,新西安人络绎不绝的迁入落户,如今的西安是由原先的西安周边人口+新西安人为主导。
这里的主导并非一定是人口数量上的主导,而是在互联网上发声、促进和改变城市发展方面的主导。
这里以我以及周边朋友的真实感受为例,三十多年以前,我父母家的邻居、上下楼、整个单元甚至整栋住宅楼的所有住户均是西安出生、西安生长、西安工作的老西安人,网上追到父辈、祖辈也大致如此。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居住的小区邻居、上下楼、整个单元以及整个小区里西安出生、生长的住户比例已经大幅缩减。
通过我从业主群的大致了解来看,我们业主群的群主是一位来自陕北的热情小伙子,同层的邻居是因为人才引进落户到西安的外地朋友,楼上年前刚换了住户,自我介绍是来自周边城市的乡党,这就是真实小区的居住情况。
年前小区成立了业委会,业委会成员之一是位65岁的老太太,她在各个业主群里动员大家时有一段自我介绍我印象很深。她说我虽儿女已经定居南方多年,今年过年回来过年才发现我们小区至今还没有成立业委会…………
我们来看这个业主画像,20多岁的陕北小伙刚刚买了房子,热情努力感觉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人才落户的邻居尊重各项规定,会及时响应群内倡议;周边城市来的乡党还在适应业主群的各项住户要求;而其他本地土著却鲜有发声,投票会投,各项费用按时缴纳,但就是没有声音。
为什么?
我把视角从我居住的小区,转移到我身边的朋友,同样也是西安土著,他们在做什么?
朋友A,30多岁,依旧单身,她代表了当下西安土著中的一类人。年前刚被评为劳模,这个五一假期还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恰巧五月一日还是她的生日,但她连过生日的兴趣都很寡淡了。
她的居住环境是单位宿舍(因为经常加班)+自己家(很少住,基本都是存放东西)+父母家(同样很少住,因为父母会催婚)。而她对于工作以外所有的社交、网络上关于西安的疑问甚至城市之间因为对比产生矛盾的反应就是谢绝、只是看看不说话和回避。
朋友B,30多岁,已婚多年育有一女,他同样代表了西安土著中的一类人。近年来刚升到单位的中层管理,当打之年火力全开,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以至于妻子和女儿都很少见到他,我俩过去几年约过几次,要么是他忙要么是我不在,一次次的这样错过。
他的居住环境是全国各地的酒店(因为出差)+自己家(很少住,基本都在飞)+父母家(更少居住,能保持一个月看望父母一次就不错了)。而他对于社交、网络疑问、城市对比矛盾的态度是无需社交、一两句话解释不清和雾里看花。
朋友C,30多岁,已婚多年育有两女,他也能代表西安土著中的一部分人。他英年早婚紧接着大女儿就诞生,那时我还在外地求学(大四),早婚早育是因为据传他家所在的城中村要拆迁,但是直到前两年第二个女儿出生依旧没有动迁,于是他反复奔波在创业再创业的道路之中。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在家负责教养两个孩子,他先后跟着同村同姓的发小、工作上合作多年的伙伴在餐饮、零售等多个行业反复的创业,最近听他说又开始涉及到了学前培训,总之用他的话说就是要赚钱。
他的居住环境就是车里(天天在外边跑,累了就就地休息)+兄弟家里(创业伙伴的居住地)+自己家里(他不太愿意待家里,觉得心慌)。他对于社交、网络疑问、城市对比矛盾的反馈是社交很重要、他们懂什么和不感兴趣。
30多岁,无论在任何行业都处于中流砥柱,他们每天都会使用社交、新闻和短视频软件,但是他们大多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参与创作、偶尔点赞、几乎不评论,关于西安同城的新闻报道和短视频他们最多只是看看不说话,内心会给予一定评价。
相反,那些刚刚落户西安的新西安人和周边省市在西安买房的乡党们,对于西安每一天的发展都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