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还是很浮浅,语言组织能力更是相形见绌。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伯父去西安游玩,在止园饭店“杨虎城将军纪念馆”领略了当年杨虎城“虎将雄风一世豪”的风范,全面了解了“西安事变”的全过程。敬仰杨将军联共抗日、发动兵谏的戎马倥偬和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这时候只恨自己读书甚少,无法用流畅的文字分享给在学校的同学们;参观了西安明城墙,惊叹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却无法用尽善尽美的文字描述这有着几百年厚重历史之溯源……回家后虽然写了一篇小作文《西安略记》,写得并不怎么样,可老师还是做为范文读给了同学们,自己虽甚感欣慰,其实内心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知道自己写得并不怎么样,老师完全是为了鼓励我,让我再接再厉继续努力而已。
十多年前,应小弟之邀去青岛游玩,漫步在风和日丽的沙滩上,驻足鲁迅公园《呐喊》旁,迎着海风习习,站在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栈桥公园眺望台上,一览海滨城市的旖旎风光,却无法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录这次难忘的青岛之行。
更为可悲的是,26年前7月的某一天,这一天清晨在我原工作单位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伤亡事故。根据生产调度安排,当天生产线全线停产8小时进行周末作业,设备检修,卫生清扫。大约在早上9点多钟,由于刚进厂不久的见习机调员违章操作,私自开启设备,致使在设备里面检修的某师傅瞬间身首异处,一个年仅30多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没了......这时候的我正在不足20米开外的地方擦拭检验台,亲眼目睹了这起事故的全过程。一小时之前,我们还在一起开班前会,讨论今天的作业内容,怎么说没就没了呢……一天后,带班长找我让帮忙把这起事故的整个过程写一份报告出来,好给逝者家属一个完满的交代。因为在该岗位上工作的我们几个,就我一个文化程度相对能高一些,可能因为惊魂未定吧,还是自己的写作能力有限,只片言碎语写了几句话就交给带班了。虽然带班长没说什么,但从他的表情上能看得出他对这份事故报告并不怎么满意。逝者走了,生者连份像样的事故经过都写不出来,这怎么能让逝者安息长眠呢!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发誓要下功夫,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第二天我就去厂内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在市图书馆还办了阅览卡。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有时候甚至能在图书馆呆一整天,为的就是自己能多学些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写作技能。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借阅的书籍比较多,人物传记、诗歌散文、大众文学、报刊杂志、人文历史......只要是我喜欢的都借阅。特别喜欢朱自清的散文《春》、《荷塘月色》,至今还能背诵出其中的一段呢:“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看着,走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这样书籍伴随着我度过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读书不仅使我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包览了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刘向曾说“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位好朋友,好的读书名言,能促进学习的进步,知识的掌握,避免走弯路,利于成功。读书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的交流。读书,既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又能充实自己,享受快乐,感悟生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学无止境”,我喜欢书籍,更喜欢阅读。愿读书能伴随我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