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
乡音醇乡事浓乡愁长乡情深
今天是年9月11日星期三,本期“陕西话讲陕西故事”,主播陈洁为您讲述旧西安的老民谣。
70载有你,忆往秦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安解放70周年,弹指一挥间。年轻的朋友们,你们可知道西安解放前的民谣吗?今天想跟老西安的伙计们聊一下西安的老民谣都唱了什么。
民谣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西安解放前流传着这样一首既形象又寓意深长的民谣:
满天乌鸦,遍地苍蝇。
马路不平,电灯不明。
时局动荡,特务横行。
古都长安,并不太平。
单就“电灯不明”,还有一首民谣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电灯不明,如同蝗虫。
常常断电,黑嘛咕咚。
地痞流氓,作乐行凶。
热线报警,瘫痪不通……
那时,西安成为“破败的皇城”,古城如同一座“废都”,有民谣为证:
一圈圈城墙断壁残垣,
城区内民房破烂不堪;
一圈圈城壕臭气熏天,
城区外多是乱坟荒滩。
战乱频繁,山河破碎,古城的几处古迹也岌岌可危,民谣曰:
钟楼鼓楼,欲坠摇摇;
碑林碑倒,像座破庙;
古老城墙,千疮百孔;
大小雁塔,风雨荒郊。
当年的路面凹凸不平,一下雨满地泥。民谣云:
西安的马路,石子沙子铺,
无风三尺土,车过飞烟雾,
雨天满街泥,黏如糨糊难走出。
解放前古城仅有几辆破旧的小型公共汽车,其中一辆没有车门。民谣唱道: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
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还有一首民谣唱出了当时的交通状况:
几辆老车破烂烂,一门进出无法关,
马路坎坷磕跘跘,更比老牛走得慢。
西安城里东北井水苦,城西多属甜水,有一首民谣反映了人们吃水的情况:
西门水井大,西门水井甜,
水车多如蚁,日夜运不完。
达官贵人喝,穷人不沾边。
那时,西安人用水还靠火车上的水柜车从浐河拉水。民谣云:
城北井水苦咸臭,水柜车车运水忙。
运送到了火车站,桶盆一齐蜂拥上。
天早浐河断水源,一口水也喝不上。
当年大街小巷无下水道,遇到大雨水来不及流入涝池和城河,许多涌入民屋。民谣唱道:
居宅院落土坯房,阴暗潮湿少阳光。
夏天热如蒸馍笼,冬天冷似冰窖场。
遇到大雨屋里灌,漂起床板泡倒墙。
解放前,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西安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过去流传这样一首民谣:
大华纱厂纺织女,日子过得黄连苦,
夜以继日连轴转,从没见过太阳出。
辛苦一月血汗钱,买回几块嫩豆腐……
说起苛捐杂税,真是五花八门。民谣调侃道:
这个“税”,那个“捐”,
多如牛毛重如山。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当年古城西安是在白色恐怖统治下,民谣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狗咬。
夜来警车声,捕人知多少?
盼星星、盼月亮,古城人民盼解放。有民谣为证:
老鸹(乌鸦)嘎嘎一溜溜,
飞向陕北山沟沟,
请给毛主席稍信信,
古城人民盼自由。
解放了!天亮了!年5月20日浩浩荡荡的解放军进城了。9岁的我跟着父老乡亲举着红旗,边扭秧歌,边高唱: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哪,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文字来源:西安晚报
—end—
主播介绍
陈洁,喜欢朗读、唱歌、跳舞、旅游。
民谣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西安解放前的民谣一字一句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乡音醇乡事浓乡愁长乡情深——“秦声动人”陕西话讲陕西故事大型全媒体活动,将一直持续到9月初。在此期间,所有热爱陕西、拥有故事的人都可以参与到这场用秦声讲述三秦故事的记忆之旅。活动拟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0名。所有参与活动的故事达人均有机会受邀参与“秦声动人”——陕西话讲陕西故事“秦声秦韵”故事会。
一、参与者用陕西方言讲述一段陕西故事
故事类别参考如下:
1.生活故事:讲述自己生活中读到或听说的富有正能量的故事,也可讲述自己的经历;
2.情感故事:讲述读到或发生在自己及身边的情感故事;
3.故事新编:将关于陕西的历史故事、地理、传说等以富有个人特色的语言诵读或重编展现;
4.奇闻趣谈:书上记载或身边发生的奇趣事件;
5.行业故事:讲述陕西各行各业工作者难以忘记的行业故事;
6.创业故事:讲述打动自己或者身边真实的创业故事。
(故事内容可选名著中描写陕西的故事、富有正能量、不违反法律、不违反道德)
请将整个讲述过程进行录音(3—6分钟),允许简单剪辑,将音频及故事内容发送至魅西安文化客户端邮箱:mxa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