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照片拍摄于~年,记录了一些西安人的平凡生活,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现在至少也都40岁以上了,而照片中的这些人大部分都已年逾古稀,不知道他们看到这组照片是否还能够想起自己那些曾经逝去的青春。
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照片走进~年的西安,找寻那一些抹不去的记忆。
如果问西安人:“西安有哪些名胜古迹?”可能西安人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是西安钟楼肯定是答案之一。
照片中就是年重新开放的西安钟楼。西安钟楼位于西安老城正中央,它是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明万历十年从西安广济街口整体迁移到目前的位置,到如今,这座钟楼已经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沧桑。
照片中是刚刚维修完的西安钟楼,年,西安市对钟楼和城墙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修复,使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古城再次焕发了青春。修复后的钟楼成为了西安城内最耀眼的一颗星,每天无数西安市民从钟楼前经过,钟楼已经成为了西安人生活的一部分。
年西安街头卖冰棍的大叔。照片中这位大叔在一处广场上推着三轮车卖冰棍,车厢里这个写着“冰棍”两个字的白色箱子里边装的就是冰棍。那时候还没有冷藏柜和冰箱,卖冰棍的人都是用木头打造一个木箱子,然后在里面放上许多棉被,再将冰棍放在棉被里包裹起来,这样就能起到保温的作用,防止冰棍融化。照片中卖冰棍大叔的这个冰棍箱子外面也包裹着厚厚的棉被,这样做是双保险,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冰棍融化。
照片中一位背着挎包的年轻人正在买冰棍,从这位年轻人的穿着打扮上来判断,他肯定是来西安旅游或办事的外地游客。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到西安旅游或办事的外地人越来越多,能够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一根冰凉的冰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照片背景的左侧有三个人也正在吃冰棍,估计他们也是从照片中这位大叔那里买的冰棍。虽然卖冰棍很辛苦,但是这也是普通老百姓的谋生手段,卖冰棍的大叔是平凡而勤劳的西安人的代表。
年西安这边吃凉皮的小兄弟俩。
照片中是两个10多岁的孩子,他们都戴着上世纪80年代特别流行的绿军帽。左边的孩子穿着一件蓝色的衣服,右边的孩子穿的是绿色的军装,这两种款式的服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中国流行,直到80年代中期,人们还在穿这样的衣服,可见那些年的中国人有多么的困难。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们就脱掉了过去的蓝、灰、黑老三色衣服,换上了各式各样的新款时装。
照片中的两位小哥俩正坐在桌子前吃凉皮,凉皮可以算得上是西安的特色美食了,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一碗爽口的凉皮简直太享受了。照片中桌子左侧摆放着一碗通红的辣椒油,按理说大部分西安人都喜欢吃辣的,可能是这小哥俩的碗里却没有辣椒油,可能他们俩不太喜欢吃辣的吧。
年腊月,西安,进城卖灯笼的农民。
照片中两位农民骑着自行车,他们的自行车车后座上绑了两个高高的架子,架子上挂满了红灯笼,他们是西安郊区的农民,是去到西安售卖自己制作的灯笼。
上世纪80年代西安的年味特别浓,春节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挂上一对寓意喜庆吉祥的红灯笼,这就给了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一个赚钱的机会。
那时候西安郊区许多农民都会制作这种绒布灯笼,这种灯笼的制作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先用竹条做出灯笼的骨架,然后再将绒布包在灯笼的骨架外边,一个大红灯笼就做好了。这种红灯笼的成本不高,售价也不贵。那时候每到腊月这些郊区做灯笼的农民就会用自行车驮着自己制作的灯笼到西安城里的集市上售卖,红红的灯笼为西安城带来了喜庆,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年,西安城里卖糖葫芦的大叔。照片中的这位大叔戴着一顶蓝帽子,嘴里叼着一根土烟,可能是天冷的缘故吧,他将双手插在袖口里,他一边抽烟一边看向人群,等待有人来买他的糖葫芦。
即便是现在,这种卖糖葫芦的小商贩在西安街头也随处可见,这些糖葫芦都是他们自制的,制作好后将糖葫芦插到稻草做的杆子上,骑着自行车到西安的大街小巷去售卖。
照片中这位大叔卖的不仅有山楂糖葫芦,下边还有蜜枣糖葫芦,最下边还有一个大大的苹果糖葫芦,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零食还比较匮乏,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寒冷的冬天能吃上一串甜甜的糖葫芦是很开心的一件事。
年,蹲在西安街边吃粽子的回民大哥。之所以认为这位大哥是回民,是因为他穿着很有回民特色,一顶白帽子,一件白衬衣,是最回民的打扮。
西安是我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这里生活着各个民族的兄弟同胞,其中回民占很大一部分,西安最有名的回民街和回民街大清真寺就是回民同胞生活的聚集地。
照片中这位回民大哥蹲在路边,正有滋有味地吃着粽子,他手中的盘子里有两个粽子,白色的粽子应该是纯糯米粽子,另一个颜色稍深的粽子好像是红小豆或红枣粽子。西安人喜欢吃粽子,香糯可口的粽子也是西安的特色小吃,既解饿又解馋,您喜欢吃粽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