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Young
不一样的“青春”影像展
让老去也变有趣
工作、家庭、子女……
年轻时很多人忙于庸常的生活
却弄丢了真正的自我
但退休后的老人们
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探索未知的自己
这种自我了解带来的喜悦
让TA们仿佛重获青春
不设限的人生
让TA们更易收获幸福感
接受自我、关爱自我、探索自我
是“青春老人”给我们最真诚的生活启示
x
ForeverYoung
ForeverYoung
“以梦为马,银发而已”
西安百名“青春老人”影像展
正在记录与见证
部分影像与采访新鲜出炉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青春老人”的丰富生活
去品读他们的人生故事
感受他们不断追寻自我的热情吧
白冰
岁,在战争中成长的女战士。
/“青春”宣言/
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眼前的老革命、老阿姨很难让人看出她岁了!她叫白冰,年9月出生,山西河曲人,她的先生是毛主席长征路上的警卫员、江西籍老红军郭佳仁。
年轻时,白冰被组织安排南下,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为全国人民解放做出过重大贡献。年,她在党领导的妇女运动中,参与组建了识字班。在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中,又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等,支援抗日前线。
年,她参加八路军,年入党,曾任家属队队长,因圆满完成了武装押运物资任务而立功。在一次部队紧急转移途中,又因勇救一名从马背上坠落摔入冰冷河水中的烈士遗孤而受奖。年,她转入地方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退休前,她任职于西安市对外贸易进出口公司。
在和平年代,我们看到这些功劳赫赫的履历,总会觉得既遥远又惊心动魄,但这就是白冰老人最真实的人生经历。她的革命之路,是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播种机,代表了中国女性的新觉醒。
我们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并不是一句口号,正是无数像白冰老人这样的英雄战士,为我们今日的幸福,付出了无悔的青春与热血。他们把个人的成长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洪流,把青春融进了祖国的江河。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王顺昌
岁,见证时代变迁,积极面对生活的“百岁老人”。
/“青春”宣言/
拥抱新生活的时候,请记得帮助身边人!
初见王顺昌,他正在养老院参加活动,跟着音乐的节奏挥舞着双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尤其是听到红歌响起,他都会忍不住清唱几句,声音洪亮,引得周围人阵阵掌声。
今年岁的王顺昌,精神矍铄,头脑清楚,乍一看感觉跟八十多岁的老人没太大区别。年纪大了,老人对曾经的很多事也慢慢淡忘,但唯独没有忘记的是自己在钟楼百货公司当营业员的日子。他说那是个美好的时代,因为经历过苦难的他更懂得新生活的可贵。除了当好一名认真负责的营业员之外,王顺昌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拥抱新生活。
在养老院,他作息规律,饮食健康,每天坚持锻炼,除了唱歌,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电视。通过小荧幕,他看到这个时代的大变化,虽然已经百岁高龄,但他也有自己的“中国梦”:那就是再多活些年,多看看世界,多享受享受“盛世之乐、太平之福”!
贠恩凤
83岁,大半辈子都在为人民歌唱的“人间百灵鸟”。
/“青春”宣言/
和人民在一起,才能更懂得人民。
红色,是贠恩凤最喜欢的颜色,无论是在华丽的舞台上还是到基层慰问时,她都是一身标志性的红衣。或许,是因为红色代表的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那个火热的年代,更代表着她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这些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红歌是她的代表曲目,也让她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银铃”。贠恩凤一生都在用音乐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六十余年如一日深入条件艰苦的基层,为普通劳动者演出,践行着“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田间地头、社区街道、铁路隧道、矿山煤井、部队军营、工读学校……贠恩凤所到之处,不仅留下了动人的歌声,更留下了浓浓的深情。
她唱歌从不图钱,“很多单位问过我:贠老师,您出场费多少钱?我说我从来没有出场费。”她说。年退休后,贠恩凤还坚持每年下基层演出,她说:“为群众演出,和退不退休没有关系,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我的舞台。”
看到贠恩凤忙碌的身影,家人与朋友曾不止一次地劝她“歇一歇”。可是,贠恩凤总会“固执”地拒绝,“虽然我今年已经83岁了,但只要人民需要,我愿意一直唱下去。”因为在她心里,最好的舞台永远在基层,和人民在一起,才能更懂得人民。
张岱海
90岁,从北大历史系走出来的“考古领航人”!
/“青春”宣言/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人生的价值。
挺拔如山、激荡如海,张岱海的这一生亦如他的姓名般波澜壮阔。
从年收到北京大学历史考古系的录取通知书开始,张岱海的人生便发生了惊天逆转。那一年,北大在西安只录取了两人,其中就有张岱海。一举成名天下知,十里八乡都赶来庆贺,“没想到咱临潼,还出了个人才,只是这考古能干啥?”建国初期,许多人对考古不甚了解。但张岱海对周围人的看法不以为然,他一头扎进了考古领域,从此与其相伴一生。
“当年,全国只有北大设立了考古专业。”张岱海骄傲地说。大学毕业后,他就进入了北京社科院进行考古研究,主攻新石器时代研究方向。
让他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发掘山西临汾陶寺遗址时的喜悦,在发掘过程中,他和队员们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与之相匹配的王墓等,还出土了车马、陶龙盘、陶鼓等精美文物,一时间震惊海内外,从此确定了陶寺文化。针对陶寺遗址的考古成果,单是张岱海一个人,就研究整理了三本专著,目前,贯穿他大半生的陶寺遗址还在不断发掘中。
离开考古一线之后,张岱海还会协助研究所整理资料,开展高校演讲活动等,直到身体吃不消了,他才彻底从考古事业中退了下来。从北京到新疆,从陶寺遗址到东下冯遗址,张岱海一生奋斗在祖国考古事业的前线,而从小喜欢研究历史的他,也终于缔造了属于自己的壮阔历史。
赵硅
82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活动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青春”宣言/
不做金子,做一粒不普通的沙子。
年,高考制度恢复。当时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的赵硅为了进入阅卷现场拍摄,多方争取,最终永恒地记录下了那一刻,那张照片最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上展出。
因为从小学习美术,赵硅本想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年,他机缘巧合地去了“西军电”,学了雷达专业。毕业后赵硅选择留校,成了一名美术专干。70年代后期,纪实摄影兴起,一批摄影爱好者以“寻求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为使命,去拍摄大众生活。身在军校的赵硅拍摄了高考,也拍摄采访了许多走过长征的老兵。一次采访完,那位功勋卓著的老兵拉着他的手,执意要留他吃饭,饭桌没有鱼肉,只有一碗简单的炸酱面,那一瞬间,赵硅内心深深地被老兵的清简和朴实触动了。
后来,他成了教授,上摄影课时,他不仅教学生们摄影知识,还教美术,并让学生们多观察生活。他说美术是审美的基础,而生活,则是所有动人刹那的集合。赵硅讲到自己名字的由来时说,在农村贫穷人家,富贵是老一辈对儿孙的期望,所以给他起名赵贵。但他不想当大富大贵之人,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给自己改名为“硅”,这是砂砾,却又并非普通沙子,藏在芸芸众生里,默默闪耀。
杜榕
69岁,西安城墙第一位讲解员。从北京到西安,在生活的狂涛巨浪中,她从不认输!
/“青春”宣言/
我愿为岁月报之以歌!
杜榕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教师的母亲从小就告诉她,要善良、要勇敢。她记忆中的童年,天上有鸽子盘旋,地上的胡同阡陌纵横。可幸福的童年却很短暂,父母相继离世后,杜榕流落到天津,后来又辗转来到西安。
年,她所在的工厂倒闭,因为普通话标准,她被分配到西安城墙,成为了一名接待员。那时候,西安城墙还不是景区,也没有“讲解员”这个职业。上世纪80年代,“拆墙运动”的呼声再次高涨,有人认为方正的城墙似乎阻碍了交通,可以拆除;也有人站了出来,守卫着这座城市的脊梁……最终,西安城墙被保留了下来,也留下了杜榕。
之后的多年,她见证了浩浩荡荡的护城河清淤;眼看着“环城公园”拔地而起;看到了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成立……她也从“接待员”成为了西安城墙第一位“讲解员”。她把城墙的历史讲给每一位游客,也把这座城市的故事默默记在了心里。退休后,她在荣华老年大学里继续学习,将那些童年的苦楚,用诗与文学来抚平。
年,不幸再次降临,杜榕的儿子儿媳因车祸离世,她又成了孤身一人。她加入了“岁月如歌”朗诵剧社,最近正在诵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她逐渐明白,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被生活的狂涛巨浪淹没。在不平坦的人生旅程中,杜榕始终记得母亲说的那句话:要善良、用勇敢。
现在,她弹琴、练歌,像年轻人一样,她也刷抖音,在热热闹闹的短视频里眺望人间烟火……她说:“对生活的苦难我愿报之以歌。”
田家琦
87岁,用生命守护生命,以责任诠释担当的爱国好儿郎。
/“青春”宣言/
青春,就得无畏地过!
年夏天,为了建立强大的国防军,保卫伟大祖国,广大学生纷纷写下决心书,积极报名参加军干校。当时刚满15周岁的田家琦,就是其中一员,经过严格政审、文化考试和体检等筛选,他最终光荣入选。
之后,田家琦被分配到辽西军区教导大队进行军事训练,历经五个月的学习和实习,他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政治部报道,主要工作是为赴朝参战的部队放电影,以此鼓舞战士的斗志。在炮火中,田家琦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勇敢,以至于现在回忆起来,他仍久久不能平静。
年春节前,田家琦复员回到家乡沈阳,他享受国家调干生助学金待遇,上了大学,毕业后在煤矿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后又调到西安矿院担任副教授、教授,于年退休。
今年田家琦已经87岁了,他常常想起在朝鲜战场上光荣牺牲的战友,他同时也觉得有幸参与到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是一件十分光荣和自豪的事。他很愿意和身边人分享那段硝烟弥漫的日子,提起那段无悔的青春时光。回望过去,一生无悔,如果重新选择一次,田家琦依旧会按照这条人生轨迹重新再走一遍,坚定且无畏!
李立民
89岁,与苦难和解,享受生活的“梦想家”。
/“青春”宣言/
安静地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年,不到14岁的李立民就在家乡山西参加工作,在一家军工企业当硫酸工,干了两年多,他进入军校学习。年之后,他工作调动频繁,辗转了很多城市,一路坎坷一路成长。
年7月,李立民因工作调动来到了西安,被分到了国营83厂制作炮弹;年他调任陕西省委公交政治部,之后又转到电子工业厅任职,负责处理工会工作,直至60岁退休。回忆自己的工作历程,他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兢兢业业,精进自己,就会看到柳暗花明。”
如今,年近90岁的李立民孑然一身,自老伴儿离世后,他愈发喜欢待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或思考,或看书看报,或写一些东西,每天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学习和锻炼。他认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人喜动,参加很多集体活动;也有人喜静,像他一样,不疾不徐,按照自己的节奏过好余生,探索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我。
王芳
66岁,护航百姓用药安全的临床药师。
/“青春”宣言/
我还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王芳退休前是一名临床药师(简称“药师”),她称自己是“看不见的医生”。
“医院窗口发药的”,这是普通老百姓对药师的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用药、服药这回事儿上,药师才是更专业的人。工作几十年,王芳记不清有多少个值班的夜晚,医院走廊,把救命药送到急诊室、手术室、住院部等病人的手中。听到医生说“病人转危为安”,这就是王芳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很多病人会给医生送锦旗,但几乎没人给药师送锦旗。王芳打了个比方,“医生在前线抢救的时候,药师就是‘输送弹药’的士兵,但病人是看不到我们的”。甚至有些病人还会觉得,药师“细致的有点啰嗦”,就算吃错几粒药么,能有啥严重后果?但在王芳看来,服药这个问题“看着小,后果大”。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0万人因用药不当而致死,而因药物发生过敏、不良反应人群,更是多到无法统计。药师的工作意义之一,就是和临床医生携手合作,帮助病人规范用药,为他们的健康护航。
近年来,医院越来越意识到临床药师的重要性,年,王芳快退休的时候,医院来了十几个进修的80后临床药学专业的研究生,这可把王芳开心坏了。这意味着她的岗位上,会涌现更多青年人,同时,更多病人的健康权益将受到专业护航。
各行各业都有些不被看见的人,但他们也在为社会做贡献。王芳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做一名药物知识宣讲义工,帮助更多普通人了解药品知识,过上健康生活。在她看来,青春的意义不在于“被看见”,而在于有没有帮助更多的人。
刘泽
83岁,以工地为家,45年如一日奋战在建设一线的“水利工匠”。
/“青春”宣言/
“俏、笑、跳、唠”,一个都不能少!
从踏出大学校门开始,刘泽就把青春、梦想与水利水电事业联系到了一起,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大江大河见证过他的拼搏。在跟着工作到处跑的日子里,刘泽倾尽全力,发光发热,在职40年,又被返聘5年,共45年的工作生涯中,他用自己的专业为水利水电事业默默奉献,诠释着“匠人精神”。
刘泽带着满腔抱负从山东走出来,最终定居陕西,他说自己早就是一个地道的老陕。退休后他先是在陕西安康生活,后因家庭变故来到了西安,因为不想总是麻烦子女,所以在年底他住进了养老院。但住进养老院的刘泽可是一点都没闲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干了两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他在养老院创立了一个聊天组织“九九聊吧”,每周都会有一次长达一小时的讨论活动,每周一个主题,老人们根据主题畅所欲言。问及创办“九九聊吧”的初衷,刘泽说养老院就是一个小社会,他住进养老院之后一直在观察,还专门针对老年群体写了很多文章,主要内容包括脱离熟人圈、家庭圈之后的老人来了养老院之后如何生活?如何社交?如何平等相处?一个个问题从提出到得出结论,都承载着刘泽的思考。
除了“九九聊吧”,刘泽还把自己所有的作品、手稿、工程会议、戏剧研究等共计三四十万字的内容都一字一句敲进了电脑里保存起来。刘泽说永远不要停止思考,不要停止学习,这样才能突破年龄的枷锁,增加生命的厚度,延缓身体变老的速度,保持向上的力量。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未来的日子,在“九九聊吧”依旧会听到刘泽智慧且有哲理的发言,电脑依旧会收录下他对生活的所思所想,他才83岁,正大步流星走在通向未来的路上。
郭瑞芬
83岁,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最美“车间人”。
/“青春”宣言/
热爱着,努力着,拼搏着!
年,还没有初中毕业的郭瑞芬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参加了招工考试,如愿进入汽车修理厂当了一名车工。
郭瑞芬说:“那时候站在机器跟前,一站就是一整天,时常腿部浮肿,站立不稳,好多人受不了工作强度相继离开。但我什么也不想,就是好好工作,克服困难,挣钱贴补家用。”郭瑞芬的想法很纯粹,厂里的老师傅们也愿意和她分享工作经验,就这样,她在厂里一直干到退休。
在车间,郭瑞芬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她先后带了7个徒弟,就和当初带她入门的师傅一样,对徒弟倾囊相授,她在后辈的身上,也总能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每教会一个徒弟,自己仿佛又重新度过一次青春时光,那种奋斗的热情与干劲让她想起来都热血沸腾。
郭瑞芬爱好广泛,对任何事情都抱有学习的态度,在养老院的日子里,她不会缺席每一场活动,每每和集体融入的时刻,她的心都是热烈地跳动着,她热爱集体,如同她热爱在车间努力奋斗的那段岁月一样。
梁玲
66岁,一生奉献中国电力事业,低碳节能践行者。
/“青春”宣言/
把青春献给祖国,才能无悔。
年,梁玲进入西安供电局工作,单位安排她做校表员。校表,即校验电度表,这项工作,她一做就是几十年。
在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剧情:主角们围着抄电表员,为了几分、几毛钱的电费分摊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梁玲对这种场景印象深刻:当时一栋筒子楼几十个家庭合用一个电表的情况很常见,“每户人口数不一样,电器量也不一样,电费又要平摊,大家经常起纷争。”
不过,这种电费均摊纷争从年开始逐渐减少。那一年,中国开始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商品化制度。“商品房都是私户电表。一户一表,大家就不吵了。”梁玲回忆。也是从那时开始,她发现居民用电量直线飙升。“上世纪80年代的居民家用电器少,月均20几度电就够了;等到90年代,百姓一下子就富裕起来了,有钱购置大功率的空调、冰箱等等;再到21世纪,一家三口单月用个度电也是常见的,这也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居民用电量的飙升,不仅带动了供电企业进行电网增容改造,同时也对供电表做了升级。
9年开始,国家电网开始推进智能电表升级改造,为居民免费更换新电表。梁玲对此感受深刻:“从公共电表到一户一表,从分时电表到智能电表,从背着工具包走街串巷的抄表员到在家用手机缴费的居民,我国的电力产业一直在大跨越朝前走,电表的更替,就是一个小的观察窗口。”
如今梁玲依然保持随手关灯、调高空调温度等节能习惯,因为“省电就是给国家省资源”的信念一直扎根在她心中。回想过去,她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把青春贡献给国家电力事业。每次看到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她都会感到骄傲,“万家光明中,也有我的一点点贡献,这就是青春的意义。”
王艳萍
66岁,擅长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编织与一切新鲜美好的事情。
/“青春”宣言/
活到老、学到老、保持童心。
王艳萍的业余爱好有很多,其中有一项持续了很多年——编织,而这个兴趣源自她对色彩的敏锐感知。
20世纪70年代,她在西安人民搪瓷厂工作做喷花工。当时厂里生产的“骆驼牌”搪瓷碗、盆子,不仅是很多百姓家中必备产品,也曾远销海外。而工厂中能够设计图案的美工,大多有过硬的美学功底。王艳萍偏爱那些传统的喜庆图案,牡丹花、月季花、海棠花;或者是有中国水墨画风格的虾、小鱼、喜鹊。这段工作经历,或多或少造就了她对配色的敏感。
趁着闲暇时光,王艳萍开始研究编织。当时中国服装工业尚在发展阶段,北方入冬后家家户户的御寒毛衣毛裤,都靠自己手工编织,谁家毛衣花式新颖、谁的毛线细密又不走样、谁家毛裤版型好还保暖……大家都在暗自比拼。王艳萍凭着配色时髦的编织手艺,很快就在厂里出了名。
于是有人找上门来,请她帮忙织毛衣,上门的人多了,王艳萍干脆买了个当时的稀罕货——毛衣机,下班后兼职织毛裤。8元一条,广受欢迎。她还在其中加入很多巧思:给年龄大的老太太设计宽松一点腰身;给腿粗一点的嫂子设计一个显瘦的裤型;给小孩子的裤脚加一朵小花。
当时很多家庭都去她那里订制衣服,听上去很气派。但王艳萍笑着说,“主要是因为那时商店的服装就那么几款,而且人均一百多元的工资大家也买不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买衣服的渠道不断发展,裁缝定制、商场柜台、专卖店、快销服装店、网络直营店。现在,王艳萍买衣服也喜欢在网上下单,“方便,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但她依然喜欢拿出当年的毛衣针钩,做点时髦的小织品,保持活力和创造力。在她看来,连“老阿姨”们都在追逐时髦,更证明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爱美,也是社会活力的体现。
编辑丨momoko
摄影丨海东、绝对人气写真、郑逸晨、受访者提供
本篇文章版权归《女友》所有
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