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窦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陕西人的辛亥革命祭旗史往事并不如烟
TUhjnbcbe - 2025/1/4 21:29:00
郑华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yuyue/

如今,那些与“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昌起义相关的英雄和事迹,早已传扬天下,彪炳千秋,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群为声援武昌起义揭竿而起,舍身举义的“祭旗者”以及另一场风云诡谲、英雄末路的斗争却鲜为人知。

电影《辛亥革命》剧照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随之响应者,竟不是沪、穗等濒海临江、信息畅通之大码头,而是在西安这相对闭塞的西部城市。而其行动之迅速,计划之周密,斗争之英勇惨烈,有甚于武昌起义之处多矣。陕西革命之成功,不仅于民国创建厥功甚伟,即是对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有着示范借鉴之意义。”

莫言先生为小说《五福》作序时写的这段话,总算为一段尘封的历史解开了冰山一角。

《五福》系陕派作家樟叶先生代表作,曾由作家出版社分别于年、年两度出版,莫言先生亦两度作序。

一直以来,关于辛亥革命的各类影视剧、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对于打响“辛亥革命第二枪”的“陕西举义”却绝少提及,因为由于地域及条件所限,这段往事后来并无详细记载,其中曲折更少为外人知晓。

长安城是樟叶先生的世居之地,生于斯,长于斯,从小耳濡目染,家国深情,最终积数十年之功将这段历史写进小说《五福》,既是职责所系,也是情理之中。

一半看故事,一半看历史:书中大多人物和事件并非完全虚构,而是有史可考,有迹可循。

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等诸多名家都曾不惜笔墨,一致支持。

年,依小说《五福》改编的电视剧《关中枪声》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首播,同为西北人的李亚鹏全力出演,无比投入,此后渐渐挂靴剧坛江湖。

由《五福》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关中枪声》剧照

被严重忽略的“陕西举义”和“哥老会”

武昌起义后,清廷本打算以陕西、甘肃为基地,勉力收复东南。不料陕西革命党人张凤翙、张云山、钱鼎等率领新军并联合“哥老会”等帮会首领,于年10月22日发动了“西安起义”,从而使陕西成为全国最早响应首义的省份。

训练中的陕西新军

要知道,陕西比上海等沿海城市消息更加闭塞,各种条件也更为艰苦,但却能如此迅速地响应武昌,实属不易。可歌可泣的是,正是因为陕西军民在千里之外遥遥呼应、热血付出,从而有效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极大减轻了武昌革命军的斗争压力,最终真正地撼动了清政府的抵抗及反扑。

与“武昌起义”中主要依靠新军不同,陕西等中国西南西北省区的起义则主要依靠“哥老会”等在新军中的秘密组织。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哥老会”龙头老大们与同盟会的通力合作,就没有“陕西举义”的成功。

历史上,“哥老会”是真实存在的民间组织,参加者多为农民、手工业者、士兵、游民等下层群众,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在长江流域声势、影响都很大的秘密结社组织。它不是单纯的黑道组织,即便在当时的川军、湘军中也影响巨大,辛亥革命前后更与革命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国名将冯玉祥、开国元帅贺龙等都曾是哥老会成员。

哥老会之所以在辛亥革命初期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因为他们的参与者可以“隐于市”,比四处被镇压的同盟军更易于行事。

《关中枪声》剧照

《五福》里说,辛亥革命前,同盟会在清军中只要有成员活动,就很容易被清廷发现、镇压,因此同盟会很难在革命事变中掌握士兵。但哥老会不同,他们大多来自底层,制度森严,易于化整为零,打入清军内部,方便行动。

可是,革命在那个年代,到底是件破天荒的事情,为何作为江湖帮派的“哥老会”愿意参与其中?在胜利前后,“哥老会”内部的决策轨迹和隐秘故事到底有哪些?他们是革命者还是投机者?“陕西举义”的主要领导者们后来命运如何?

《五福》:讲故事也透人性

《五福》以“哥老会”成员刘五的视角展开:他从一个深处底层、走投无路的平民少年,凭着精明能干、豪侠仗义,逐步成长为“哥老会”领头人物。后来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毅然投身革命,成为一代枭雄。

从史料研究的角度分析,刘五的故事原型,似是在当年“陕西举义”的主要领导人张云山、张凤翙身上都能找到影子,尤其更加贴近张云山的人生经历。

张云山是陕西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人,曾任陕西陆军混成协司号官(小说中,刘五也曾是新军的司号员),在军队中加入“哥老会”。年7月,同盟会陕西分会和哥老会双方负责人三十多人,在西安大慈恩寺结为兄弟,歃血为盟,商定共图大举,并按照哥老会的组织形式,建立“同盟堂”——这也成为后来“陕西举义”的主力。

张云山旧照

可惜举义之后,以张凤翙、张云山等为代表的陕西将领却并未真正实现理想,而是被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

举义不久,袁世凯即命亲信陆建章赴陕,接替张凤翙出任陕西将军。作为冯玉祥、宋哲元的老上级,这位陆建章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他到任后搜刮民财、打击异己、裁汰陕军,又将张云名山的第一师缩编为混成旅,给张以旅长兼陕北镇守使虚名,却又多方设置障碍,使其无法到任。张云山委曲求全,一再隐忍,几经运幄却无济于事,终落得人财两空,一病不起,于年6月愤恨咯血,憾然离世。

《五福》中,刘五的平生几乎与张云山这段经历无异。他出身入死为扬名立万,他运筹帷幄为大权在握,他委曲求全为功成名就。他是果断的英雄,但也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纵使有推翻封建统治的决心和勇气,但某些封建思想却根深蒂固般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他的一生以悲剧收尾,也是必然。

号子刘五

“当然《五福》不是历史教科书,刘五也不是张云山的化名替身。辛亥革命本身已经足够波谲云端,张云山的生平事迹已经相当浪漫传奇,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作者的剪裁融会,想象提升,所成就的《五福》,就是一部可读性甚强,可圈可点之处甚多的应时之作了。”

莫言说:刘五的思想局限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但刘五式的人物在当今社会依旧存在,他的悲剧,也依旧在改头换面地重演。

人们在创造着历史,历史也造就着人物。

一部气魄宏大、立意高远的陕派小说

小说《五福》的另一亮点,是作者樟叶先生对关中风俗人情的描写。莫言评价它是一部土花斑驳的“讲古”小说,的确恰如其分。

“讲古、论古,讲的就是过去的故事也。我等作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大量阅读西方翻译小说,虽令眼界大开,身体力行,意欲改革鼎新,但也因“食洋不化”,一味模仿,制造出诸多克隆文章,而于中国小说之诸多传神手法,丢失殆尽。时至今日,方才觉悟,虽为时未晚,毕竟浪费了诸多时光。樟叶先生土花斑驳之小说笔法,正如百姓生活的家织棉布,看似破旧,其实正吊诡地符合了新潮。恍然忆起,我们去年与樟叶先生小聚,听他谈此小说构思,说道很多是小时听老人讲故事的记忆,因而小说才有此趣味,这也让我看明白了《五福》之讲古腔调之外尚掺杂着一些文史资料笔法的原因。”

西安东门城墙老照片

此外,不少文化名人针对《五福》都发表了个人的阅读感受:

陈忠实说:“这是一部极具传奇的历史故事,其中对于人性的破译与展示令人震撼。”

贾平凹说:“本书气势宏伟,立意高远,具有史诗般的内涵。”

……

深秋,深沉壮美的人间橙红倒映出这段百多年前并不该如烟而散的尘封史事,谨以此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周年!

五福:贾平凹题名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26.3购买

《五福》

樟叶著

高高国际/作家出版社出品

作者简介:

樟叶,陕西西安人,陕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五福》《晚春》《石语》《钱商》,并称“讲古”四部曲;代表散文集《晨练恋曲》《五色水》《公家猫》等。其中《五福》曾被改编为32集电视连续剧《关中枪声》,于年6月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首播。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人的辛亥革命祭旗史往事并不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