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2/31 12:55:00
据中青报说,西安明朝时期修建的秦王府城墙坍塌了,还附加了一句:专家研判文物本体未被破坏。据分析,这段城墙倒塌可能与浸水侵害有关。所谓本体,其实就是城墙的主体结构,由黄土筑成,目前仍然基本完好,倒掉的部分,只是主体外部的包砖。这是明朝秦王府的一段城墙,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当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帝国后,对众多儿子实行藩王制度,比如第四子朱棣的封地是当时的北平,成就了大名鼎鼎的燕王,另外一个儿子朱樉,被分封在如今的西安,是为秦王。秦王府位于现在的西安市新城广场附近,王府的城墙,分为内外两重,都用黄土夯筑而成。外城墙叫萧墙,而内城墙的外立面加砌了青砖,也称砖墙。萧墙毁于清朝顺治初年的战乱,内墙则得以幸存。然而在年,冯玉祥在西安修建督军府时,将内墙的包砖拆掉作为材料,秦王府的砖墙就成了土墙,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年,陕西省将秦王府城墙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么,面对这个名副其实的断壁残垣,如今又该如何处理呢?是全部拆了腾地方,还是继续修修补补?最终方案,当然要经过专家分析论证,不过,罗渐升更倾向于加强修缮,继续维持文物的存在。理由如下:首先,文物的意义在于真实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人们才接受了北京圆明园遗址的处理方案。西安的秦王府城墙虽然不能与圆明园相提并论,但作为文物来讲,各自的历史价值,谁也不能替代。秦王府城墙只是部分倒塌,包砖脱离主体,仅凭此就将其夷为平地,显然对历史不够尊重,虽然它只是我们眼中的一座黄土堆。退一步讲,即便是在修缮过程中,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也做到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秦王府城墙几百年的沧桑历程。其次,从技术角度讲,秦王府土城墙并未受到严重破坏,仅是外立面起保护作用的青砖倒塌,将这些青砖全部再利用,“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本着用文物修复文物的原则,尽量恢复原貌,虽然可能部分残损破碎,也是这些青砖历史价值的最大体现。最后,文物承载的是我们的精神和敬仰。很多现存文物,都经历过多个朝代,在历朝历代中,或因自然灾害,或因战火洗劫,不断被毁掉,又不断被重建,虽然早已不是原来的本体,却能体现我们精神的传承。比如,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因为初唐诗人王勃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滕王阁命运多舛,一千多年的岁月中,先后重建多达29次。您怎么看呢?文\罗渐升图\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