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报阳光网
-05-:09阳光网官方帐号文学的“墙”
——读安黎散文《历史的证物———西安城墙漫记》
文/杨柳岸我曾说过,读安黎的一些散文,很有一种画外音的现场感觉。这种感觉似乎更适用于此篇。这样说并不仅是因为恰好此篇以客观景物为描写对象,适合用于某纪录片的画外音,而主要因为此篇大历史的视角用凝重深厚的男低音语言道出,语言凝练精辟,一些文字如格言警句,却似顺手拈来自然贴切,情深意远,有哲人的反思与诗人的喟叹,那种画外音的感觉会更明显。
要说此篇文章最大的特点,还是在于历史的深厚积淀中有着思想的骨架和现代意识,着眼于物却物中有人,人没有被历史淹没,人与城墙并举,有一种人本思想,不是一味地歌颂历史,有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尽管这种反思与批判在文中还不是表现非常明显。
陕西真的不乏深厚的历史,我们可以以此为荣,但我们也要时常想一下,我们自己为即将成为历史的当代社会生活留下了什么。单纯地着眼于文学,我简单地举一例,如此有“文化”的陕西,我们却没有出现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甚至以后也少有文化反思散文。散文随笔是思想的轻骑兵。而我们这里思想的空气竟是如此稀薄。如这一篇安黎的散文,这题材似乎应该由陕西更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来完成的,由名家们来写“历史的证物——西安的城墙漫笔记”,这是他们的文化担当,那应该是有着足够分量的大文化散文。可事实上,他们没有这样的“思想总结”。有些作家写到西安城墙,有的佛佛道道,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缺乏思想骨架;有的写得不全面。我这样说也许显得偏颇,但是,这从一个侧面也确实说明了,我们陕西“多文化而少思想”这个不足。可喜的是,对于这么多的文化遗产作“思想总结”的任务,有更年轻的一代来承担,作家安黎的文风与文学思想就是证明,从这一篇散文中已经初露端倪。我们要推倒文学中的无形的城墙。
我们陕西都以城墙为荣。在荣耀的另一面,也似乎暗示着什么负面的东西。墙,意味着阻隔,意味着拒绝,不够胸怀宽广。墙,是大地上的人为之物,而天空就不会有墙。雨果说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我们更应该向往的是天空,向往自由,推倒心中的墙去拥抱自由。
春天来了,春天是放风筝的时节。我想,古城的人们于春天在城墙上放风筝,该是一项美好的事情。那时候,人们脚下是古老的城墙,而目光里却是晴朗的蓝天。
壮身辞
■逸葭莫问男儿志何为,梦里仗剑三千回。欲渚天马跃昆仑,壮死酬勋九霄雲。风雨踯躅无惧维,片帆那堪破棋栕。先贤大著可传乎,六尺见方泻吾魂。
卜算子等你在雨中
■刘西荣少年心懵懂,不把爱憧憬,每唱学生田玉川,风情就一种。
岁月同窗好,倩影悄悄生。断桥梦得千年伞,等你在雨中。
列车,只有远方
■胡兴敏高铁列车飞驰瞬间那些山川,河流,树木,电杆还有公路上的车辆,行人被甩了个十万八千里,统统无影无踪谁让它们站着不动,或像蜗牛爬行我曾幻想它们赶得上来吗一个声音说除非,重来一遍重来一遍?天方夜谭时光不倒流正如射出的子弹列车,只有远方
秦岭(组诗)
■李双霖船帮会馆潮慢慢落下丹江瘦得再也撑不起航船会馆里大碗喝酒的船夫慢慢走远戏楼下小憩的纤夫慢慢走远河岸上送行的小妹慢慢走远丹江漂流处人工的湖面波光粼粼丹江号子从时光的隧道里飘来飘进明王殿
去商州
那一日穿过层层雨帘穿过八百里秦川那一日从春天的丘陵赶往峰峦翻卷的商州穿过十万米隧道把雾霾甩在后边十万朵白牡丹把春天渲染商山,绿得不能再绿了的商山丹水,照得见我疲惫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