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值班编辑刘雨沛Local本地
老胡同对于北京来说,有点像青白色城墙之于西安,看见它,就知道到了这个地方。要保护它们的人却也知道,原样保留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传承,也不意味着如旧的样貌。改变有时候是必要的,就像博物馆领域的发展也伴随着革命,年左右的第二次革命与随之而来左右的第三次革命(注释1),提出了新的希望,“不仅是希望民众能够参与展示,而是希望创造博物馆与社区为一体的感觉”(注释2)。有一些博物馆,比如史家胡同博物馆,就在打造“社区往事的共同回忆”(注释3)。
注释1:博物馆这个领域发展至今,共有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发生在年左右,在这期间,博物馆正式提出了其基本从业准则,界定了业务范围;第二次革命发生在年左右,博物馆出现了一种新样式,即常说的新博物馆学(newmuseology);第三次革命发生在年左右,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这次革命,正在见证又一新样式的出现。虽然我们还没对它正式命名,但其关键词就是“参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forMuseology,ICOM前主席,荷兰博物馆学家彼得冯门施-PetervanMensch)
注释2:引自张誉腾,《生态博物馆--一个文化运动的兴起》,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年。
注释3:引自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中国博物馆》,年第2期。
刘静怡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史家胡同博物馆副馆长,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秘书长,东城区朝阳门街道责任规划师。长期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更新和社区培育领域的相关工作,目前扎根于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持续探索。
Local本地:简单介绍一下史家胡同博物馆吧。
刘静怡: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是一座承载老北京文化和记忆的社区博物馆。历史格局、灰色砖瓦、木质门窗都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韵味,院内两颗粗壮的法国梧桐将半个院子覆盖在树荫之下,置身其中让人能很快回到那个记忆中的北京四合院。
史家胡同博物馆后院
史家胡同博物馆在朝阳门街道办事处、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于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平方米,设有七个常设展厅、一个临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常设展浓缩了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和胡同生活。博物馆所在地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也是凌家六进四合院的后花园,为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送给女儿结婚的嫁妆。当年凌淑华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内举办当时文化界的聚会,这里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齐白石、徐志摩、胡适、周作人都曾是这个院子的座上宾。凌叔华女士的后人将院落产权转让给街道办事处,并提出将院落作为公益用途使用,才有了现在的史家胡同博物馆。
凌书华一家合影
博物馆建成后即确定了“文化展示厅、社区议事厅和居民会客厅”的“三厅”定位,自年3月起,博物馆所属的朝阳门街道办事处邀请战略合作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建运营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规划公众参与和社区培育的项目活动,成为老城保护与社区培育的实践基地。目前史家胡同博物馆已成为老北京、静胡同的探访体验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年,获得北京旅游网评选的“北京您最喜爱的博物馆”称号,公众投票数位居榜首。
史家胡同博物馆活动游园会
史家胡同博物馆活动文化区邻里节
Local本地:将史家胡同博物馆定位为“社区博物馆”,这在年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是如何考虑的?
刘静怡:史家胡同作为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本身就具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发端于此;北京人艺在此建立;清代以来有近四十位在中国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在此居住。随着时间的变迁,古老的街区逐渐衰败,建立一个能够铭记街区历史的社区博物馆的想法呼之欲出。
建设博物馆不应只修缮建筑,更应重拾它的文化内涵,以此为契机去焕发老街区新的活力,将风貌保护和解决老街区民生问题能够结合起来。史家胡同博物馆筹备时就让居民都能够参与进来,同步参与博物馆建设的阶段性讨论,甚至是深入到胡同未来规划的意见征集会,大家提了很多的意见,每一条都会被反复讨论。居住在这儿的人们开始有了自豪感,开始自觉维护社区甚至主动去探究、挖掘社区的历史,去重温这里曾经具有的人文精神,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才能让老街区真正的复兴。也正是这样深度、同步的参与让史家胡同博物馆具备了作为社区博物馆的基础,真正成为了街区居民自己的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建设参与式设计工坊
来源:MatthewKelly
史家胡同博物馆建设院落修缮前后对比
来源:MatthewKelly
社区博物馆的定位自博物馆筹备、建立之初一直持续至今。年3月,朝阳门街道与北京市规划院共建博物馆后,我们持续以“社区博物馆和三厅(文化展示厅、社区议事厅和居民会客厅)”定位进行运营。我们建立并完善了志愿者讲解队伍,定时为广大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使参观者能够深度了解老北京胡同文化和史家胡同历史,吸引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