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花果城,今天雾霾都
文:旮旯
#寻找城市记忆#
一提起“尧都”临汾市,如今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污染严重,并且“驰名”国内外。从年起被外媒评论为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在PM2.5监测后多次爆表,去年更是被权威媒体多次点名,有关部门也是数次督办治理污染,然而效果并不明显,这顶“雾霾城市”的帽子暂时很难摘去,城市名片成了雾霾代言让我们感到莫名的悲哀。
《临汾八景》
其实,临汾以前并不是这样。山西博物馆收藏的一副《临汾八景》,描绘了明朝万历年间平阳府(临汾)的美丽画卷,平阳飞絮、锦岸落花、姑射晴岚、西岩夜雨、涝山流云、源泉荷艳、金龙涌液、玉洞藏仙八福图画配诗,精美绝伦。而就在三十多年前,临汾市则是驰名国内外的著名“花果城”,当时《华北画报》曾经出版专刊,描绘美丽富饶的临汾市。临汾人到外地也很自豪,无不为家乡的美而骄傲。
临汾鼓楼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史称平阳,是千年古都龙兴之所。据《尧典》记载,古帝尧王建都于此,素有“陶唐古都,伊祁故里”之誉。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临汾城西南有条河平水,为源自龙子祠泉的一条河流,向东流入汾河,平阳因筑城于平水之北,所以称之为平阳。平水之北有古地名金殿镇,为平阳城最初之地,城南有尧陵(俗称尧庙),以及陶寺遗址的发现也佐证唐尧建都于此。平阳至迟在我国春秋时代的晋国就有了,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典籍《春秋左传》之中就有记载。
尧庙
临汾在商周时称冀州,春秋属晋,为河东郡地,三家分晋后,韩国韩贞子将都城从河南温县迁至平阳,汉代置平阳县,刘邦封曹参为平阳侯,两晋时期(公元年),刘渊建都平阳,称为汉国(后改为前赵),隋开皇三年(公元年),隋文帝杨坚嫌“平阳”与“平杨”谐音,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取“滨临汾河”之意,并设置临汾郡,唐时置晋州,宋、元、明、清改回平阳府,但府所一直称之为“临汾城”,建国后为晋南专署所在地,年在此设临汾市,年设地级临汾市。
临汾从尧的都城到如今一直是北方重镇,尤其是明清,晋商称雄国内,平阳商人更是鹤立鸡群。但是如今由于不善于宣传,人们只知道晋中票号,不知道临汾钱庄。其实明清时期,平阳帮商人便声名鹊起,其活动地域之大,经营范围之广,获利之丰厚,令世人称道。
北京平阳会馆(清最大戏楼)
平阳商人广义指平阳府,也就是指晋南地区,狭义讲指临汾、襄陵(临汾西南15公里)一带的平阳商帮,另外还有蒲洲商帮。元代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曾写到:“从太原到平阳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获得巨额利润。”,明人沈思孝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指的就是平阳帮,明清之际全国著名的扬州十二大盐商,其中平阳就有四位,即襄陵乔家、高家,平阳亢家,蒲州张家。除盐商外,其他商人或贩布,或贸丝,或贩运药材,或输送木材,活跃于南北各地。
都一处
晋商票号大多集中在晋中,晋商钱庄则大多集中在晋南的平阳,而且比票号产生要早得多。当时的晋中商人(平祁太介帮)主要从事大西北、东北、内外蒙古、俄罗斯一带的生意,而平阳帮则称雄于江淮、苏杭、中原、西南、西北及京师一带。这一时期平阳帮的代表人物是临汾亢家和襄汾尉家、王家。主要从事盐业和钱庄。据《中国实业志·山西卷》载:“今襄汾县(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汾城镇永德泰钱庄,创建于明万历44年(年)。”,史载清乾隆三十三年(年)仅苏州一地就有晋南钱庄81家。晋中票号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先后倒闭,而晋南许多钱庄、商号却一直延续到公私合营之前。近代史称“京师大贾数晋人”,如今不少驰名老字号比如“六必居”、“都一处”、“万全堂”、“乐仁堂”等都是临汾人创办和经营的,在京城会馆最多的当属平阳府,可见临汾人的实力之大,组织之强。
临汾之所以称之为“花果城”,起始于70年代,临汾市从平阳北街开始在城市各街道种植柿子树、核桃树、苹果树、石榴树、梨树等果树,到80年代,春天花香四溢,大街两侧红花绿叶交相辉映,花香袭人;金秋时节,红彤彤的柿子、苹果高挂枝头,裂开嘴的石榴,金黄的酥梨,绿色的核桃,枝头硕果累累,掩映在道路两旁的树丛中,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水果的清香,大街小巷到处荡漾着果香的味道。那时候是没有人摘路边的果子的,一则会被罚款,二则是大家都自觉维护城市形象,阻止别人摘取。临汾因此被冠之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驰名大江南北。如今,在临汾市区鼓楼东边的红卫路(平阳北街)、洪家楼街等路两边,仍有数百棵柿子树,似在诉说着历史。
临汾旧照片
临汾的地标建筑自然应该是临汾鼓楼,鼓楼始建于北魏,又名大中楼,位于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长米,楼高43.76米,为我国现存的最高的鼓楼,比西安的钟鼓楼都高10米左右,并且西安的钟鼓楼始建于明代。鼓楼四向券砌门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门洞上方各镌有石雕匾额,依其四面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楼上存有金明昌七年(年)年铸余公斤大铁钟一口,鼓楼雕楼画栋,依云逼日,高耸云霄,巍峨壮观,实堪为帝尧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征。
西安钟楼
临汾鼓楼雪景
临汾鼓楼
临汾另一印象是城墙,为明朝修建,据县志记载,明城墙城垣周11里步(米),高15米,外包以砖;基座宽30米,顶宽18—20米,城坡梯级形状;环城池深8.3米,宽9.3米。城墙上可以驰车马,树旌旗,楼橹森列,城高池深,十分壮观。由于兵燹战祸和保护不善,建国后留存不多,只有西城墙完好无损,非常壮观,小时候每次进城都需要过汾河浮桥,然后爬几十米长的西城门洞大坡,临汾城里地势比城外高很多,每次进城骑自行车是骑不上去的,只能下来推着上。而就是西城墙,前些年也险些被拆个干净,后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亲临临汾,才使得仅剩几百米的城墙得以留存。
旧城墙
上世纪五十年代临汾照片
还值得说的是临汾市南的尧王庙,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有多年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城南现址。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印象最深的是距今已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以及整块石头雕刻的丹墀等景观。后来年广运殿被人纵火焚烧,现在尧庙建筑群大了何止几十倍,但是看着也没什么意思了,毕竟只是仿古建筑。
丹墀
鸣鹿柏
柏抱楸
柏抱槐
那时候,汾河边不少地方种植水稻和莲藕,每到丰收季节,汾河两岸稻花香四溢,十里莲花荷叶相互承应,汾河水深面广,需要三十多个木船拼起来搭建的浮桥让人们通过。放眼望去,滚滚的汾河川流不息,远处白色、粉红色的荷花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亭亭玉立,天边夕阳西下,余晖从西山上洒下来,再回头,巍峨的临汾古城墙,高耸的鼓楼焕发着金光,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随着经济的发展,九十年代后期,煤炭钢铁价格飞涨,临汾依据天然资源的优势成了煤老板的聚集地,到处都是开办煤矿、焦化厂、炼铁厂、电厂,短短二十多年,汾河两岸,工厂接着工厂,乌烟瘴气,道路尘土飞扬,超重的卡车一辆接着一辆,道路修好又被刨坏,这座以古帝尧千年闻名的“天下第一都”,竟然蜕变为“中国污染第一城”,成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让人唏嘘不已。看到如今灰蒙蒙的天空,拥堵的车流,没有特色的城市建筑,心里便觉得哽咽难语,只能篡改《回乡偶遇》来调侃一番,“少小离家老大回,面戴口罩满头灰,发小相见不相识,执手长摇泪双垂。”。
究竟是怎么了?美丽的临汾竟然成了这种模样!当然,污染的原因和地形有关,作为盆地,四周环山,冬季污染空气排不出去。但是最主要的是临汾市工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工业不少都是开发原始能源的企业,没有科技含量,依靠资源掠夺式的发展必然带了惨痛的代价。年后由于污染引起重视,关停了大多小企业,但是并不能解决污染根源,因为还有不少大型污染企业存在,环保措施跟不上,一到冬天就会一股一股的冒黑烟。
再加上黄土高原盆地四周山上前些年的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如今亡羊补牢退耕还林还草,但是恢复生态还需要时日。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相争,龙子祠泉出来的水铺设了防渗,造成河西村镇水位下降,以前的水地变成了旱地,以前的河断了流,成了枯沟;汾河上游从太原开始各地截流建公园,结果到了临汾基本上成了一条小河,大多时候都不见水流动,而且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排污,影响了两岸生态,这些都造成了气候过于干燥,难怪一年四季尘土飞扬,污染严重。
为了治理污染,可以说政府也付出了努力,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或者说现在是为过去的掠夺买单。至于车辆限号并且城边村镇每户发焦炭来代替冬季烧煤,只能是一时之计,并不能根本解决污染,解决污染还得从源头治理上下功夫,调整经济布局和结构,而经济转型则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犹豫不决就会错失良机。
看到邻近的城市同样依靠资源起家,但是人家转变的比较快,打出旅游牌,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等,做得风生水起。而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临汾却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动作迟缓,没有应时而动,以至于从北方来旅游的客人到了平遥不再南行,南边旅游的客人到了运城不再北进,这不能不说是有关部门的失职。
平遥
临汾旅游资源不可谓不多,城内有鼓楼、铁佛寺,市南有尧庙大型建筑群,位于西郊姑射山“仙洞”,龙子祠涌泉(全国最大的蜂窝泉),襄陵镇黄崖龙澍峪景区,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即为此地,依山傍水,拦腰建筑,处于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有身临仙境之感,不仅是优美的风景区,也是避暑胜地。吴村镇“王曲舞台”、魏村镇“牛王庙戏台”和土门镇“东羊戏台”,是我国罕见的元代早期舞台,临汾城西还有蒲县柏山庙,隰县小西天,吉县壶口瀑布;城南有襄汾丁村遗址、陶寺遗址、侯马遗址;城北有洪洞大槐树、广胜寺、苏三监狱、霍州官衙、千佛寺等,这些都是人们神往的地方。
寻根大槐树
广胜寺
千佛崖
隰县小西天
姑射山
壶口瀑布
襄陵镇龙澍峪
人文资源也是不胜枚举,从最早的尧王(城南),司法制定第一部《狱典》的皋陶(洪洞),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安泽),汉朝卫青、霍去病故里(城西),霍去病弟弟著名宰相霍光,比玄奘更早周游列国的佛教高僧法显,元曲四大家作《倩女离魂》的郑光祖(城西南襄陵镇),以及近代平阳帮商人等等,无不是光彩照人。
荀子
卫青故里
临汾还有一个名字叫“卧牛城”,主要是临汾城濒临汾河,虎踞龙盘,地势高昂,状如卧牛。年城墙东北角出土的一尊铁卧牛,铁牛呈卧状,高脊梁,卷尾,腹部有铸接缝。生铁(实心)所铸,系唐代铁器,身长43厘米,角高30厘米,座长44厘米,宽31厘米。重斤,底座重33斤半。铁牛曾经出土过两次,后来为了镇城又埋在城墙下。卧牛的出土说明了临汾人期望平安吉祥,生活殷足。
卧牛
现在,生活是富裕了,城市却污染了,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受到了影响,哪个重要自是不言而喻。一个城市的形象价值也很重要,也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好的形象可以带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和可观的财富,但是差的名声则会吓跑投资者。远的不说,就是对本地市民来说生命健康才是第一位的,那是什么也换不来的。
什么时候才能重现三十年前的“花果城”?什么时候临汾才能经常看见蓝天白云?什么时候才能唱着“人说山西好风光”,家人一起漫步在汾河畔,看着天鹅飞来飞去,落日余晖洒满大地,安享幸福家园?也许,这要靠有关部门的智慧,要靠大家的一起努力,不过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
鼓楼余辉
年2月18日榆木斋